茶境九品——中国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1月02日

茶境九品——中国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摘要:与日本文化强调 侘寂 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 侘寂 刻意追求残缺之美,而中国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牵强。

一品:朴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是苏东坡的观点。以素朴、简淡为美,不求华奢,但求沖和淡远。此俭不同于日本茶道刻意所追求之残缺和朴素,俭素,体现了茶是中国人的生活,是 柴米油盐酱醋 之后的日常。

二品:真

与日本文化强调 侘寂 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 侘寂 刻意追求残缺之美,而中国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牵强。在中国茶的 真 境里,可体会中国人适意、达观的精神境界,注重茶之根本,而非外在形式本身。

三品:逸

不拘泥于,任性自然,真取弗羁。疏野表现一种静寂的环境,自然的性情。追求一种天放、旷意的境界。饮茶,被视为五行相和的一件雅事,茶叶、水、火、器、风炉取自天然,分别归于木、水、火、土、金。茶的 逸 境可看到中国人与自然相安的一种状态。

四品:隐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皎然),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传统文人素习在小斋之外,别置茶寮,追求空间的精神性,追求饮茶过程中或独处或友人思辩营造的精神空间。这种精神空间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实的短暂疏离或升华。 达则仕,不达则隐 , 告老还乡 ,隐永远是中国文人内心最具有安全感的一个精神出口。

五品:理

文人茶在宋明取得较大的发展,而理学是宋明最重要的儒学, 内省吾身 的内圣追求,与性苦的茶天生相契,美酒纵人醉,清茶令人醒,在中国文人的茶事传统中,茶事也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观照途径。在历代茶书里,均把 深夜 深山 、 幽远 寂寥 的时空作为适合饮茶的重要时机,也体现了茶适合同道之人共享性之外,有重要的自省、独享的功能。传统文人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的过程中,茶提供了一种向内求圣的精神途径。

六品:礼

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 以茶待客 历来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礼仪,中国人认为礼是为人的根本,是行为规范。在茶道中的礼,不仅是一套仪典,更是中国人素习的相敬相安的相处方式和敬贤礼士的行为準则。

七品:古

中国茶有悠久历史,面向传统求,重塑古意盎然的精神世界。在茶之境中,夜空寂寞、月光明朗,华山幽深,南钟悠长,空旷,澄碧,这是自然风景中的高古,既无 机心 在胸、又无 机事 缠身,古也是道家的一种玄远之思,是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

八品:融

融通,这是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中国人性格中固有的 宽 与 融 ,体现在茶道上便是不拘泥,不守旧。从唐至宋至明,饮茶方式一变再变,不似日本茶道的专一或说专制,中国茶道随遇而安,自然平和,融汇贯通,开放而具有生命力。

九品:和

和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价值观的共通,是中国人最核心的精神线索。以和为贵, 和 是一种气度,胸怀和境界。 和 也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敬畏自然,天人合一。 和 内在也潜藏着中国人一种圆融饱满的状态和目标,这是与日本茶道对残缺的崇拜最核心的差异性。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日本茶道把茶道的精神性和美感推向决绝悲壮之高点,而中国文人从来向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的美满,这是 和 之境的大智慧。

上一篇: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