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代中国同频共振 叶嘉莹:珍惜今日中国之成就 奋发图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5月13日

「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经历了中国的抗战,所以我知道中国能够有现在的这种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时刻警醒,苦难还会再来。」97岁的叶嘉莹近日接受採访时这样说。

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嘉莹出身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她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1952年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执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叶嘉莹一生漂泊,尝尽人生苦难,阅遍家国离乱,她的近百岁人生,几乎与近代中国同频共振。

「我在初中二年级就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从此知道国家一直是在破碎战乱之中的。」叶嘉莹说,当年日本兵驾着吉普车在东西长安街上横冲直撞,播放着《支那之夜》等佔领者的歌曲,让她对国家的概念和感情更为具象化。面对北平的沦陷,少年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叶嘉莹表示,早年所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抗战时期,老师教我们的诗词,裏面都有很多爱国的思想。」叶嘉莹说,她的老师写了一首小词,其中有一句「小红楼外万重山」,表面上说是红楼外有万重山,那个「万重山」代表的是什幺?就是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我从小是在苦难之中长大,关怀国家人民的苦难,这种感情是我从小养成的。」

正因如此,叶嘉莹时刻用诗篇纪录这种家国情怀。1967年,海外漂泊期间,她写下《鹧鸪天 用友人韵》:「寒入新霜夜夜华,艶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裏乡关路正赊。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整首诗将那份无法割捨的家国情怀书写得厚重深沉。

1974年归国之际,叶嘉莹写下了洋洋洒洒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载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9年,她又写下「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表达回国为祖国的古典文化和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坚定意愿。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叶嘉莹回国定居后,总是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为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奔走。

在人生的晚年,叶嘉莹又卖掉京津两处房产,还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人民币,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

「古典诗词给了我谋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叶嘉莹说,我的愿望只是想把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藉此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间,中国历经坎坷曲折,生生不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中国今日之成就,叶嘉莹非常感慨,她表示,2014年4月,她参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曾经写过几首诗。其中第二首有句这样写道:「青衿往事忆从前,黉舍曾夸府邸连。当日花开战尘满,今来真喜太平年。」

「当年我到辅仁大学女校来读书,辅仁大学女校就在恭王府。当年恭王府也有海棠,可是当年的海棠花开的时候,我们是在沦陷之中,我现在再回到恭王府看到恭王府的海棠花开,我们已经是如此富强、如此有前途的一个国家了。所以我说『今来真喜太平年』,我真是高兴能看到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欣欣向上的气象。」

不过,叶嘉莹也提醒年轻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中国国情就要知道中国的国家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时刻警醒,苦难还会再来。」

上一篇:【时尚资讯】夏日穿搭必备单品 时髦国产小白鞋
下一篇:【母亲节】送按摩椅慰劳母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