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诗人杜甫草堂所在。
很多人几乎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念诵着杜甫的诗歌长大。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旋律中,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之美;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迈气息中,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中,感受心怀家国天下的真挚情感。
踏着细石小路,我行走在草堂之中,眼前一派古朴幽雅的田园景象。虽已是初冬,草堂优雅古朴,园林清幽秀丽,郁郁葱葱的林木簇拥着一方池塘,池塘中的荷叶已是枯黄,叶子收缩在一起,如同一柄柄雨伞,沐浴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不由想起李商隐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草堂中游客不是很多,漫步其中,让心穿越时空与历史对接,思想羽化飞扬。感受诗人从远古悲欢而来,走过泱泱大千世界,走过千年岁月蹉跎,成就一代诗圣。
公元759年冬日,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诗人全家在此度过四年光景,暂时远离落荒、逃奔、颠沛、流离。虽然在此只居住了四年时间,但诗圣的横溢才华、生动文字,让这块土地洒满了灵动的思想,闪耀着诗性的光芒,照古烁今,影响深远。杜甫在草堂作诗达200多首,那些饱含情感的诗文,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现实的鞭挞、对故土的思念,从他在此留下的一些诗文中不难看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故园的无限思念。诗人自称「少陵野老」,用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诗人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充满了对收复中原的喜悦和启程还乡的渴望。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诗人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正如别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然而,在千余年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岁月里,诗人的心境又怎能摆脱得了愁苦和忧思。在寒风呼啸、悲苦无尽的日子里,在四面透风的茅庐里,听怨妇的悲鸣、乌鸦的呼号;看黎民的疾苦、朱门酒肉臭的不平、路有冻死骨的悲惨,诗人的心境是何等的忧愤难平,因而,他的诗文中流淌着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但在那个风雨飘摇、昏天暗地的年代,诗人的呼喊又能激起多少波澜?诗人除了诗,几乎一无所有,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只有一纸抒发心中悲戚的诗文,他只能借助一棵树、一根竹子、一座茅舍、一条溪流、一缕乡思痛心疾首的呼号,表达自己的心迹。这就是杜甫,一个寄寓在浣花溪边的杜甫,一个徘徊在草房边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虽然杜甫早已在岁月中远去,他留下的文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仰望的精神殿堂,成为历史不朽的记载。生命的火花会稍纵即逝,任何人都概莫能外,但先哲留下的不朽精神确实可以超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杜甫的诗文就像历史的画卷,无时不在激起我们心底的文化涟漪,带给我们崇高的向往。行走在草堂,我的心总能感受一种诗文的力量激蕩,它跳跃在我的思想中,给予我的不只是文情诗意,更是一种奋进的力量。
浣花溪的水千百年仍在涓涓流淌,这是一条流淌着诗性的溪水,流淌着文化的溪水,让我从一个有着千年时光积澱的文化圣地,接受了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洗礼;让我在一个有着文化底蕴浓郁的历史古迹,感受一次时空与心灵的对话。(汤佳佳)
下一篇::有片|陈定帮白色床单提升健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