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小确丧”:年轻人自嘲和解压方式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16日


人民日报谈“小确丧”:年轻人自嘲和解压方式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鹹鱼了 什幺都不想干 颓废到忧伤 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 小确幸 不知何时起变成了 小确丧 ,甚至有人称之为 丧文化 :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近年来流行的 葛优瘫 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歌曲就是其中代表。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媒体担忧,舆论大多规劝年轻人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靠拼搏奋斗来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要落入颓废虚无的境地。这的确是一番好意,但其实也不必对 丧文化 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

如果认真梳理当前流行的所谓 丧文化 ,可以发现,其实不少年轻人喜欢的 丧 ,和外界对于 丧 的解读,有着微妙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其实 丧 不等同于负能量, 丧 也不意味着绝望,而大多是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的年轻人并不 丧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英国某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 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裏 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 。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相对更悲观。

当然,也并不是说 丧文化 不需要关注,从 小确幸 到 小确丧 , 丧文化 的萌发的确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

不久前,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这幺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在韩国教学,韩国学生跟他谈过一个体会:在以前的时候,韩国年轻人都不喜欢日本的音乐和电影,觉得裏面所谓的青春残酷物语都轻飘飘、病恹恹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都喜欢了。因为在这十年裏面,城市的发展、汽车社会的到来、生存的变化,使人一下子体会到那裏面的孤独、感伤和漂流。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也的确面临着他们的父辈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孤独、渺小感、无力感也并非无病呻吟,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变成心理问题甚至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背后问题,或许才是社会应该真正去了解、关注和关心的。

作者:长余

上一篇: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正在杀死书?
下一篇:揭秘纸质文物修複:诊“病”后给文物“洗个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