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印象:“非遗”保护项目68个 多措增强“生命力”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02日

敦煌印象:“非遗”保护项目68个 多措增强“生命力”


一个由6位农民组成的 自乐班 在敦煌宾馆为游客、市民表演敦煌曲子戏、敦煌民歌等 非遗 项目。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9日电 (记者 徐雪 刘玉桃)敦煌市文化馆馆长、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虎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介绍,截至目前,敦煌市共有68项 非遗 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保护名录,同时还摸排出了180多条线索,并在逐步地挖掘整理,在这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抢救难度还比较大,甚至有些 非遗 已经失传。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彙融合之地,曾孕育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艺术,其中也包括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虎说,近年来,敦煌市主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敦煌曲子戏、敦煌民歌、敦煌彩塑、敦煌舞蹈等 非遗 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成书、设立传习所、传播进校园等都是保护的重要方式。

目前,保护方式还在不断创新,部分项目已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到生产性保护阶段。 赵虎称,比如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敦煌曲子戏的传承,仅仅是靠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是无法长久的,他们还要挣钱吃饭,所以我们把它搬上舞台,搬进农家乐和旅游景点。

敦煌印象:“非遗”保护项目68个 多措增强“生命力”


图为传承人陈正清表演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敦煌曲子戏。 锺欣 摄

在敦煌宾馆就有一个由6位农民组成的 自乐班 ,他们平均年龄60岁,平时的工作就是为游客、居民演唱敦煌曲子戏、敦煌民歌等。

68岁的敦煌曲子戏传承人王述全之前以务农为生,閑暇时才会将唱歌、弹奏三弦的爱好 拾起 ,如今在 自乐班 的工作不但清閑,还能唱给更多的人听,这让他心满意足。

敦煌曲子戏和敦煌民歌的传承人陈正清因为保留着传统的唱腔,在当地颇受欢迎,在他经营的名叫 陈家戏园 的农家乐裏,会有时不时的 助兴 演出。

想要 原汁原味 地传承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让陈正清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已后继有人,11岁的外孙女魏树娴从小就坚持学戏。

近三年来,敦煌市 非遗 保护传承工作坚持 保护、传承、利用 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 非遗 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了系统数据编辑、录入工作,还投资300多万元,建成 非遗 展厅,目前该展厅已全面完工,正式对外开放。

同时,该市组织全市民间各优秀文艺团体,对敦煌曲子戏经典剧目进行指导排练,并聘请专业录制团队,完成了43个经典敦煌曲子戏、44个曲子戏曲牌,21个经典唱段的录制工作。

敦煌市还注重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月牙泉小镇、百姓剧场连续举办120余场次敦煌曲子戏专场演出;以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为文化遗产日主题,制作了130个 非遗 展板,内容涵盖敦煌 非遗 项目的简介、传承、保护等现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立体地展示了全市 非遗 保护成果。

此外,在今年6月至7月,甘肃省14个市州的 非遗 集结敦煌,面向社会免费进行长达50天的展演,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上一篇:中国宋代开化寺借数字VR“走出”国门
下一篇:夫差、勾践青铜剑2400年后重聚苏州故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