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联储公布4月会议纪要以来,市场对于Taper(缩减QE购债规模)的讨论明显增加。提到Taper,大家很自然地会将现在的宏观环境与2013年5月伯南克首次宣布Taper时对标,觉得美联储可能即将进入一个紧缩周期。
然而,我们认为,现在可能和2010年即危机后美联储首次转紧的时间点,更为相似。这也意味着,美联储的退出可能并非一路坦途,最终或将覆水难收。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复盘一下2010年和2013年的宏观环境,并讨论这二者与本轮的异同,希望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退烧前2010年和退烧后2013年的退出有何不同?
退烧前的2010年:复苏动力来自填坑+打针吃药
2009年,美国经济的确经历了一轮复苏,至2010年初,市场出现强烈收紧预期。2008年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大幅下行。美国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房价暴跌,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
金融机构手中持有大量有毒资产(MBS等地产相关资产),倒闭风险急剧上升,金融风险全面向经济衰退风险传导。
此后,在财政出手救助大型投行,美联储量化宽松购买有毒资产,叠加地产销售优惠政策的共同刺激之下,2008年4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见底,2009年2季度转正,美国经济开始走出衰退。
美联储自2009年8月开始态度转为鹰派,在议息会议上提出将逐步放慢购债,并在9月会议上确定将在1季度末结束QE1。
随后,2009年10月美国失业率见顶,2009年4季度,美国实际GDP季调环比折年达到4.5%,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复苏趋势已确立,联储可逐步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不断加强。
下一篇::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放“鸽”:缩表不应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