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惠民金融创新多赢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7月03日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披露,最新一批的通胀挂鈎债券(iBond)结束认购,反应十分热烈,超过71万人申请,比去年发行的一批债券大幅增加55%;初步认购总额超过545亿港元,比去年多40%,两者都创出2011年发行以来的新纪录。基于认购反应理想,政府会将这次发行额由原来的150亿元调高至200亿港元。

新一批iBond的最低息率保证维持两厘,实际上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产品。若通胀率低,投资者可赚取息差,即使将来通胀升温,回报也能抵销财富被通胀侵蚀的损失,让市民立在不败之地。现处低利息、低通胀环境,而未来通胀有机会重临,此际iBond受热捧实在意料之中。

政府创新利用金融市场发展服务经济和社会,让更多市民获益,值得肯定。本港首季GDP按年实质增长7.8%,高于市场预期,成绩主要受惠于金融行业表现稳健及贸易带动,而直接关係到本地大量僱员的餐饮、酒店、零售和旅游等行业,受疫情影响仍处于低迷状态,复苏并不平衡,基层市民还在捱苦。政府积极做事,包括推出惠民金融,让市民能感受到、参与到和受惠到金融市场发展的好处,有利于更好分享经济复苏的成果。

面对iBond认购踊跃,政府除了适时加推发行额,满足市场需求,还设法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陈茂波表示,会紧接在本月底公布新一批银色债券(Silver Bond)的发行详情。这批银色债券的发行额将不少于240亿港元,而合资格认购年龄亦会由65岁降低至60岁,为更多长者提供有不错回报又稳定可靠的投资选择。这对投资渠道有限、习惯将钱存入银行收息的长者而言,相信会受到欢迎,可以满足养老保本的需求。

在目前低息环境下,加上面对疫情未除、经济复苏乏力、市场波动大等因素,更需要不断创新,设计推出更多的惠民金融产品。例如多鼓励业界研发低风险、能跑赢通胀、中长线有稳定回报,或能在提取阶段提供稳定分派的合适投资产品,并在政策上作出配合和支持,可以「食住上」、「翻寻味」,提供配套措施,让市民有更多对抗通胀的选择,以满足保值增值需求。亦可探讨是否有空间扩大现有发债计划的範围及规模,更多惠及民生。

与此同时,政府利用低息环境发行债券,成本低而效益高,还可弥补自身在债市发展上的短板,拓阔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本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陈茂波指,过去数周iBond接受认购申请之际,美国通胀呈升温趋势,迅即令通胀挂鈎产品吸引力格外突出,有利于认购气氛,借助发展政府债券,以推动本港债券市场的发展,既现在受益,更有利未来。

iBond、银色债券等惠民金融产品,市场已经存在且规模庞大,具开发潜力,政府积极引导债券市场发展,促使业界投入创新开发,有利本地债券市场更多样化,增加流动性,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的竞争力。创新丰富惠民金融产品,既满足市民投资抗通胀和保值的需求,又有助扩大本港债市规模和产品选择,正是多赢之举。(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三个必须」镜鑒香港未来
下一篇:【商报时评】各出奇招谷针 尽早走出疫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