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明:修例打击「起底」 还社会和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5月13日

文/叶建明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日前向立法会提交文件,计划本立法年度提交有关打击「起底」行为的修订条例草案,建议在现行《私隐条例》下引入针对「起底」行为的罪行。强调未经同意披露当事人资料,导致当事人或其家人蒙受心理伤害,即属犯罪,并建议一经循公诉程序定罪,可处罚款100万元及监禁5年。

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来到,计算机的强大记录、对比及储存功能,令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隐私权问题已成为网络的最大法律问题之一。香港自2019年修例风波以来,「起底」行为猖獗,侵犯市民私隐,并在网上任意传播,借此恐吓被起底者等等恶行不一而足。据悉,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接获及主动发现超过5700宗关于「起底」的投诉个案。当中涉及警务人员及其家属的超过1500宗,佔整体个案约36%。另外表态支持政府或警方人士被「起底」的也佔整体个案约30%。

保安局局长李家超日前表示,近年接连发生严重损害法治、公共秩序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虽然国安法的实施有效加以遏止,但这不代表香港的国家安全风险就此消失,需时刻保持警惕。他指出,本港有五个最直接的国家安全风险,其中一个就是「个人资料武器化」。通过网络起底,製造「白色恐怖」,将资料公开变成武器,令市民不敢发声。香港律师会网站的一篇文章提出,「起底」不仅伤害了被「起底」的人士,更是个人资料被武器化的典型例子,倘若「起底」行为不被抑制,可能会破坏我们完好的社会结构 「因而引发的失信、恐惧及仇恨将会如烈火般吞噬公众对法律及社会秩序的信心,最后令我们的社会瓦解。」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为「起底」者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香港现有法律对打击「起底」手段有限。普遍而言,社交平台仅根据自身的意愿删帖,并不愿意提供关于「起底」者的信息。而且,不少社交媒体平台并不需用户以真实姓名注册帐户,匿名「起底」令执法者难以找到「起底」者身份,而且,许多网上平台在海外注册,不被本地法律涵盖。

滥用互联网平台,网络起底,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仇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早在2018年就呼吁美国制定新的数据隐私法。他认为,现代技术导致 「数据产业综合体」 的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从日常信息到个人信息,都在以军事效率般武装起来对付我们,这种机制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整个社会,会「加深分歧,煽动暴力,甚至破坏我们共同的是非观。这场危机是真实的。」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已立法规管。据报道,早在2019年4月,新加坡就向议会提出了修订《防止骚扰法》的法案,提议将「起底」及网络欺凌纳入刑事罪行,可处罚款和/或监禁。修订法案亦建议设立新的「防止骚扰法庭」,以向受害人提供济助。受害人可申请保护令,以阻止「起底」者或任何第三方发布违法通讯。欧盟则採用了综合立法模式,出台了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法律。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作为关注焦点来研究和规管。

香港社会是网络「起底」、「个人资料武器化」的重灾区,2019年的情况不堪回首。此次政府建议在现行《私隐条例》下引入针对「起底」行为的罪行,并建议从四方面扩大私隐专员权力,包括刑事调查和检控权力,准进入处所检取文件或物品,及为预防大规模「起底」,可向法庭申请禁制令等。这些建议不仅将「起底」行为刑事化,更提升调查「起底」及相关违法行为的执法能力,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精准打击「起底」罪行,减少社会对立和仇视,创建和谐的互联网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市民所乐见的。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上一篇:海峡时评丨吴钊燮等「台独」顽固分子终将被历史审判和清算
下一篇:看清香港真相,莫被霸权「骑劫」抹黑中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