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公布,就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和评估,向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问卷调查;若方案获接纳,最快9月份新学年便会实施。这份由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提交、名为「优化课程迎接未来培育全人启迪多元」的最终方向性报告,透过优化中文、英文、数学、通识四科,可释放课时概念上共约250小时,从而更好照顾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需要、抱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素质。其中,坊间最关注的,乃是通识科将会如何改革。
通识科作为香港一个全新科目,自推出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近年来,要求通识科改革之声更是空前高涨。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警方昨总结指,修例风波至今共有逾万人被捕,当中居然多达四成是学生;同样令人震惊的是,被捕者裏面不乏教师身影,有的甚至率领学生一起进行违法活动。有鑒于此,人们不禁要问,到底香港教育制度出现什幺问题?通识科作为探讨社会议题的学科,自然成为关注焦点。的确,愈来愈多情况反映,这个科目被严重政治化,纵然《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列明,教育工作者「应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準则」,「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应尽量保持客观」,但实际上,通识科却被不少「黄师」公器私用,以此宣扬一己政治理念,单向灌输、荼毒学生,例如所用教材便极尽偏颇、引用了不尽不实的假新闻,甚至出现具引导性、有违道德常识的试题。通识科出现问题,执行上偏离教学专业,是铁一般的事实,故必须予以纠正优化。
报告提供的通识科优化建议,做到对症下药。这包括:通识科未来须与其他科目看齐纳入课本送审机制,须加强全港通识教师的师资培训,须加强学校自我检视和内部质素保证和问责的机制,须加强教育局和考评局在考卷拟题、审题和评核的共识与合作,以确保课程目标和理念与评估一致;凡此种种,都回应了社会对通识科的疑虑,全面加强当局为通识教育的把关角色与功能。另外,缩减课程内容、改善或精简专题探究、釐清课程範围、订明重要概念,亦与其他开办类似通识科的地方看齐。至于恆常检视课程内容,不建议以新近发生、尚在发展中的事件作为探究题材,亦属理所当然,毕竟前提有误不全的话,则不能得出準确结论。说到底,校本虽是香港教育制度的核心,但不代表因而「无王管」,出现严重「教坏学生」情形都坐视不理。循教材、师资、学校、评估等多方面做好上下游的监管与问责,有助确保莘莘学子读好书、做好人。当中,课程内容建议分为三大主题,包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也让学生準确掌握当今局势,及準确掌握自己在地球上的身份与位置。
通识科改革绝对事在必行。问卷提议了通识科多个新名称,包括「公民与国家科」、「国民与社会科」、「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等。报告已归纳了科目未来框架,至于具体细节、最终决定若何,仍赖社会特别是各学校积极发表意见,好使教育及香港下一代朝正确方向发展。(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下一篇::【商报时评】继续加强检测扩大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