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重挫经济,导致香港百业萧条,大量打工仔饭碗不保。最新失业率显示,2020年10月至12月的失业率升至6.6%,创近16年新高。第四波疫情仍然严峻,未来失业情况只会更恶化。面对大批失业人士,政府有必要广拓思路,果断推出新的支援措施,及时帮助因疫情影响顿失生计的市民,更应持续採取逆周期措施,增加投资和刺激需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务实扶助基层。
经过一年的抗疫,许多无能力忍受长久亏蚀的企业,被迫结业或裁员,旅行社东瀛游昨宣布遣散120名导游,坊间也动辄传出裁员消息,而本港最新失业人数升至24.58万人,重灾区餐饮服务活动业的失业率更是升至13.8%。原本受益于第三波疫情受控,限聚令等防疫措施一度放鬆,市道有所好转,加之政府此前推出多轮纾困措施,保住失业率未见恶化,但第四波疫情袭来,又被打回原形甚至表现更差。香港的疫情无法「清零」,即使完成疫苗接种目标也费时耗日,相信不会很快走出疫境,失业人士难以寄望短期内经济复常可重获工作机会,民建联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2.8%的失业人士表示没有信心于短期内找到工作,反映失业人士对就业前景普遍悲观。随限制社交距离措施一再延长,本港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失业的基层打工仔手停口停,节衣缩食维持生活,更出现入不敷支、积蓄耗尽的情况,处境艰难。因此,政府应研究再推援助措施,保企业、创职位,有针对性地支援疫下失业的基层打工仔。
政府表示,已陆续推出「特别爱增值」和在职家庭津贴等方案,并研究降低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的门槛,以帮助失业或就业不足人士,这些都是纾困救急必要之举。同时,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作为,政府亦应秉持善用储备、应使则使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向遭受失业之苦的市民提供必要帮助。有政团提出失业支援建议,包括提升「特别爱增值」的津贴上限,成立青年专业发展基金,提供水费及电费补贴,派发更多食物券等,只要做好综合平衡考虑,将资源用得精準到位,真正帮到有需要的基层失业人士,相关支援该加码就加码。
政府还应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开创更多职位,帮助失业市民再就业。例如短期内可拨出一定资源,聘请失业人士参与宣传防护资讯、派发抗疫物资等协助防疫工作,以工代赈;中长期则要投资未来,通过加大公共工程、基建、创科创意等行业的投资建设,创造新职位,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扩大政府在基建、工程等多领域投资,促进全民就业和消费,领导美国最终走出衰退,经济快速复苏,相关经验和做法值得香港借鉴。政府宜推动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尽快上马,在目标选择上也可以多元化,如增建公屋、安老院舍、医院等,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一举多得。
同时,扶助基层不只是政府的事,能力较佳的大企业亦应展现担当,向失业市民施以援手,履行社会责任,民间的力量也要发挥作用,全社会应共同协助基层弱势。
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下一篇::【商报时评】社会同心 共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