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中国经济有潜力有能力走出低穀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4月24日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商报时评】中国经济有潜力有能力走出低穀

资料图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作为首个公布第一季经济数据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昨日交出的成绩表充分显示箇中严重性,GDP居然按年大跌6.8%,创出1992年有纪录以来最差。然而,随着国内疫情威胁逐渐消退,普遍预期中国经济最坏时刻已经过去,展望下季便将好转反弹。昨天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便强调要加大「六稳」力度,重点做到「六保」,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沖疫情影响,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包括释放消费潜力、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等等,令人期待系列政策的推出和彰显成效。

首季数据所反映的,乃疫情最高峰时的滞后惨况;可幸中国现已基本走出疫情阴霾,关注焦点已从疫下经济转移疫后经济。近期,内地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便降至低双位数,当中大部分且是输入个案,情况跟2月初日均多逾3000人确诊不可相提并论,亦跟现时美国每日几乎有近30000人确诊有着天壤之别。此所以在西方仍在不断收紧社交隔离措施又或争拗何时如何重启经济时,中国上月起已有条件逐步撤出封闭式管理,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亦达91%和84%。

不过,受累外需大减,毕竟许多地方仍然停市停工,由入口原材料到出口製成品,也影响到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再加上外围疫情仍不明朗,中国仍须慎防疫症重新流入,而且国内潜藏的无症状感染者问题,亦须重度重视,一旦处理不善就可能酿成第二波疫情,以致窒碍当前复工复产进程。所以,继续把好疫情关和有效扩大内需,皆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恢复稳定的必由之路。

有了第一波抗疫经验,中国早检测、早隔离、早治疗既有稳扎基础,扩大检测即发现无症状患者的工作亦在稳步推进,均有助管控第二波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而财币双策的工具箱仍然丰富,亦大有条件、大有空间、大有能力支持经济发展;且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产业体系全,加之民间储蓄率较高,只要有效鼓励引导,让大家放心消费投资,相关潜力便可释放出来,有利推动疫后经济的报复性回补以至反弹。

政治局会议精神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其中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具体措施将包括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亦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準、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冀望刺激经济政策组合拳持续有力打出。受世纪疫情的极大冲击,中国经济首季遭遇空前困难,但无论倒退幅度抑或持续时间,皆料优于其他仍跟疫症搏斗的地方;展望将来,挑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对前景却不用过分悲观,中国经济有潜力有韧性有能力走出低谷。

上一篇:【商报时评】以民为念速批抗疫拨款
下一篇:【商报时评】违法就是违法 没有双重标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