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共克时艰 政府发债值得研究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4月11日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本港各行各业,採取各种有效手段,动员一切力量,因应现时疫情下经济严重萎缩,尽力撑企业、保就业尤为重要。行政会议成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昨建议,政府可考虑发债筹集抗疫所需资金,提出了好的思路,因为病毒全球大爆发,谁也不知疫情何时结束,政府要作最坏打算,除了动用现有财政储备外,也需要对库房不断进行补充,才能确保防疫资源充足,应对好这场防疫持久战。发行抗疫债券,既多了一个管道增加财政实力,提供持续投放疫情防控所需的资金,又体现社会各界对抗疫的积极支持,共克时艰,可谓一举多得,值得研究。

今次疫情迅速蔓延,全球经济也遭遇史无前例的重创,各国经济活动和交往大幅减少,金融市场动蕩不安,股市风声鹤唳,不少经济学者认为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击,远超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IMF估计,疫情或导致全球经济在2020年陷入衰退,现时世界各国都相继推出各种政策力保经济,政府直接发债亦是通行的做法。内地就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政策措施,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执行严格财政纪律的欧盟也已经放宽举债标準,允许各国举债以抗疫、挽救经济,其中德国政府宣布将举债1560亿欧元,帮助企业和员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9国元首亦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成员国发行共同债券。

本港以往一直认为自己财政稳健,故没有特别需要发债集资以应付开支。不过,香港社会面对疫情冲击的挑战前所未见,第一波疫情来袭时,政府推出1200亿元的逆周期措施,并成立了300亿元的抗疫基金,动用大量的库房储备,用途还仅是对严重受影响行业提供援助。而随着疫情迅速蔓延,对本港经济带来的打击全面延伸至几近所有行业,意味着政府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救经济、保就业、纾民困,财政储备使用起来可以似倒水一样。林健锋指出,政府现时推出多项基金协助各行各业,库房收入愈来愈少,应考虑新资金来源,正是此理。毕竟,疫情未出现消退之前,对这场防疫战必须从长计议,虽然香港底子仍厚,但都要未雨绸缪,如何确保在疫情防控,以及保底纾困、支持经济的资金需求,做到长用长有,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政府考虑通过发债的方式筹集抗疫资金,好处多多。一是增加了一个融资平台,可筹集更多更充裕的资金用于缓解各行各业面对的财政压力,发挥支援与保底的作用,有利于稳住经济、稳住信心;同时市场也多了一个金融产品,让投资者有新的选择,为个人财务方面进行部署。二是现时财政储备较充裕、信贷评级高,筹集资金会较为容易,且全球正持续扩大量化宽鬆的规模,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会很低。三是「抗疫债券」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专项债券,投向清晰,社会各界积极认购,正好体现全社会共同承担,齐心抗疫的精神,凝聚战胜疫情的决心。政府发债一举数得,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可发挥积极作用,不妨认真评估其可行性。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堵住漏洞 切断病毒传播链
下一篇:【商报时评】防疫抗疫人人有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