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出炉,在香港经济进入「寒冬」之时,政府宣布推出大规模逆周期措施,涉及超过1200亿元,涵盖多项经济支援举措,以全力「撑企业、保就业、振经济、纾民困」,当中包括向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发放1万元,推出一系列宽减税项措施,提供183亿元支援中小企等,堪称大魄力大手笔,总体而言起到应急扶危,稳定信心的作用,是惠民及时雨,发展强心针。虽然不免会造成赤字,但在特殊时期,需要「应使则使」,这是救经济、纾民困的应有承担,亦是帮助香港渡过难关的必要之举。
今次预算案採取了大规摸逆周期措施,既回应市民的期望,实现济民纾困,也是尽量稳住经济,避免持续向下沉沦的需要。香港现时经济情况非常差,中美贸易摩擦,黑色暴力连番冲击,年初又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进入寒冬,预计年内香港经济实质增长率将介乎-1.5%至0.5%之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採取刺激政策,推出纾困措施,避免中小企业出现大量结业、倒闭,防止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解市民燃眉之急,保持整体社会的元气,为经济反弹到来打好基础,是完全必要的。
一系列支援企业和市民的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发放1万港元,其他还涉及向综援和高龄津贴等受助者发放额外1个月金额、宽减今年度100%的薪俸及个人入息课税上限2万元、宽免全年差饷每户每季1500元、为DSE学生代缴考试费等。在「撑企业、保就业」方面,则推出特惠低息贷款;宽减利得税,宽免非住宅物业差饷、商业登记费;向政府物业、土地的合资格租户提供租金或费用宽免等措施。相关纾困措施针对性强,力度大,对不少正处水深火热的中小企业,以及面临极大经济压力的基层市民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体现政府急民之所急的理念,政府亦通过多种方式对预算案相关措施进行宣传,加强与市民的解释沟通,有助市民了解情况,做法值得肯定。
当然,多项纾困措施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下年度的财赤将高达1391亿元,创历来最高赤字,令人担心会否影响到香港的长期发展。但要看到的是,香港处于极为困难时期,政府累积超过1.1万亿元的财政储备,所谓积穀防饑,此时不用更待何时,而且破千亿的赤字中,绝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纾缓措施,并非经常性开支,是特殊时期的特事特办,不会对长远财政压力造成太大影响。此外,根据经济前瞻和中期展望,虽然未来5年料仍会录得赤字,但预计至2025年,财政储备仍可保持在9371亿元的高位,香港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应对未来不时之需,因此不用对赤字太过担心,反而是要留意控制好经常开支增加的速度。
最重要的,政府应有前瞻性策略振经济、开财源,敢于投资未来,才能保障公共收入稳定及持续增长。政府消息人士指出,会从未来基金抽出一成,约220亿元,投资于「香港增长组合」,这是不错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良策和举措,让香港经济触底反弹,才能为长远增加改善民生的开支做好储备。
下一篇::【商报时评】强制检疫须铁腕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