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国民党「最痛」的一年,不仅丢掉执政权,还首次失去「立法院」第一大党的位置。2017年国民党能否恢复元气、重整旗鼓,攸关其2018年能否藉地方选举东山再起,进而于2020年赢回政权。而今年5月20日的党主席选举无疑是国民党「再生」的关键,因为未来的两场重要选举都要依靠新一届党主席运筹帷幄。最近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表态角逐连任、郝龙斌和吴敦义先后宣布竞选党魁,拉开了国民党主席选举的帷幕。这家「百年老店」新一轮的权力倾轧到底是令其内部更加团结的契机,抑或成为陷入分裂的导火线,备受各界关注。
或许有人认为,党产问题是国民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不可否认,「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则万万不能」:党务营运,要钱;聘请党工,要钱;竞选活动,要钱。据说,国民党每年光是人事费用就高达新台币14亿多元、办公经费15.8亿多元,合共近30亿元。民进党当局上任大半年来,对于国民党党产问题穷追猛打,甚至以行政命令冻结国民党银行帐户,让国民党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境。如何渡过这个难关,确实令国民党高层困扰不已。然而,综观国民党2000年和2004年两次大选落败,关键原因皆不是财政拮据,尤其2000年大选是因为连战和宋楚瑜「鹬蚌相争」,而让陈水扁「渔翁得利」。
此外,相较于国民党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党」,民进党可谓望尘莫及,但它仍能击败「有钱对手」,也显示庞大财源虽然重要,但党内团结和赢得民心则更为关键。
过去八年国民党执政时期虽然大幅改善两岸关係,获得台湾舆论肯定和称讚,但内部高层貌合神离、斗争不止,严重阻碍施政,以致出现国民党是「立法院」第一大党却推不动重要法案、竟受在野党(民进党)立委牵制的怪现象。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是「马王之争」的后遗症。其实,派系斗争在民进党内又何尝没有?关键在于重要时刻能否放下成见。国民党这次党主席选举有郝龙斌、吴敦义等「大咖」加入,而且二人分别代表「外省人」和「本土派」,牵动路线之争,由此预见选战将日趋激烈。当年马英九和王金平就是因为在角逐党主席时种下心结,以致日积月累,至今难解。
洪秀柱、郝龙斌和吴敦义都是国民党资深党员,拥有多年的从政经验、各有擅场,但洪、郝背景相似、票源重叠,彼此的竞争更为激烈。到底这场党魁之争能否唤起国民党基层党员的凝聚力,各界拭目以待。
下一篇::遭尼国怠慢 蔡自取其辱/朱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