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前校长沈祖尧提到「佔中」时的经历,引用了苏东坡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出自《定风波》的词句,一位刚毕业的同事也很喜欢,用来作微信上的个性签名。说来当年笔者中学时,有位代课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她最喜欢的词,其后同学们也常把这词句挂在口边。
大家都公认,苏东坡是中国的大文豪,是才子、智者,大家都喜欢他。遇到什幺问题,大家一定都有兴趣问问他的意见。只是他是宋朝人,早已作古,那幺,还可以向他请教什幺吗?答案是可以的。就以这段日子炒得热腾腾的「一地两检」,笔者就很有信心地说,苏东坡一定赞成「一地两检」,并且已经为此提供了法律依据。不是盖的,是真有其事。
尧劝皋陶恕人想当然
据陈善《扪虱新话》记载,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考卷中说明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用了一个皋陶要杀人而尧劝他宽恕的典故。考官梅尧臣读了,大加讚赏,认为可以和《孟子》的雄辩媲美。后来,梅尧臣问苏东坡:「你那个典故出自何处?」苏东坡笑道:「想当然耳。」于是传为美谈。
所谓「想当然耳」,就是说尧劝皋陶宽恕人的情节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发生过,但通过推想,便知如果遇到那种情景,尧必然如此劝说皋陶。同样,苏东坡并不知道什幺「一地两检」,但是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推想,以苏东坡的智慧,一定会支持「一地两检」。为什幺?
想当初,拟定基本法的委员,并不知道有高铁这回事,也不知道「一地两检」,故此,基本法中没可能有关于「一地两检」的条文。可是,如果当时有高铁,需要「一地两检」的话,委员们岂不为了照顾香港的利益,而开出章节保障「一地两检」?「一地两检」是为了港人出行便捷,促进人流物流、经济发展,而基本法正是为了保障香港的繁荣安定,使原有的优质生活不受制度变化而破坏,「一地两检」也并没有破坏香港境内的资本主义生活,故此人大决定判定没有违背基本法的精神。这正是苏东坡式的智慧。
参考国际法领馆法则
其实,已有人提出一个特例,就是领事馆的法则:设于香港的领事馆可不行香港法律,而行各国法律;同理,「一地两检」亦可于口岸不行香港法律,而行内地法律。有人说领事馆的依据是国际法,「一地两检」的依据不可能是国际法。没错,「一地两检」的依据只能是基本法,但基本法亦可参考国际法的某些法则而自成体系。领事馆的法则是参考,依据始终是基本法,彰彰明甚。如果拟定基本法的委员预知有高铁,相信也会参考国际法中领事馆的法则,落实「一地两检」,这是「想当然耳」,相信苏东坡也必定这样想。(容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