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有媒体近日报道,南京一家环卫公司给环卫工人配发一款手环。与一般的手环纪录健康数据不同,这个手环的一项特殊功能,一旦环卫工人在原地停留超过20分钟,手环就会发出语音提醒:「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吧,加油!」。有一线环卫工人怒斥这个工具「像有人在盯?你」,更有网友直接将其称为「给劳动人民的电子脚镣」。在舆论的一致抨击之下,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暂停了这项功能。
只谈「技术」不谈「尊严」
乍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间公司採用了「荒唐的管理手段」的偶然故事。但事实上,类似的「高科技伦理」争议已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比如,深圳就曾採用过给环卫工加装GPS进行考核的手法,要求环卫工每日必须覆盖足够的距离才算通过考核;广州某中学曾计划引进一款给学生戴的手环,除了可以让学生进校打开、报告位置之外,还附有睡眠和运动检测功能;有高校在教室内装上了高清摄像头,监控学生课上玩手机、睡觉等违规情况;也有高校为了敦促学生运动,要求学生到运动场打卡,并上传在运动场跑步的现场照片;亦有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强行要求公务员安装当地的政务APP并每日打卡签到,甚至必须使用一定的时间;更不必说许多大型科技企业通过手机APP等渠道,大肆窥探用户的核心隐私,以「积累大数据」的方式提升自身估值。
这些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根本上是因为当今中国在科技快速发展之下潜行的一股暗流,那就是 只谈「技术」不谈「尊严」,只顾「进步」不顾「伦理」,只看短期效果不看长远危害,只看自身和小团体利益,却忽视社会和全人类利益等等多个层面的价值观缺陷。
亟需补上「技术伦理」课程
固然,价值观的缺位让不少中国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在缺少自我审视和外部束缚的情况下,获得世界其他国家难以取得的飞速发展,但也同样产生了许许多多难以忽视问题 从肆无忌惮的山寨和侵犯知识产权,到影响外溢到周边国家的环境污染;从忽视弱势群体和小众群体的基本权利,到对个人隐私的公然侵犯;从缺乏基本福利和保障的工作环境,到以减少自由和强迫为目的的技术应用 原本应该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科学技术,却在很多层面让人们生活的越来越不幸福。
如果说,过去处在跟随发展和技术赶超阶段的中国,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对伦理、道德和文化议题有意忽视,是后发展国家不得不经历的「发展阵痛」。那幺,今天已经在众多科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引领全球的中国科技界,已经不能不补上「技术伦理」这一堂现代社会的必要课程了。数年前有消息称,世界首例人体「换头手术」将会在中国进行 之所以选择中国,只是因为中国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却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繁複冗长的伦理审查机制。而在去年震惊世界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中国科学界缺乏伦理规範的负面效果就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直到最后,涉事科学家都坚称对实验的成功「感到骄傲」,丝毫见不到其对实验可能带来的人文层面的考量和负面效果的反思。而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正是令中国科学界在世人面前经历了一次整体蒙羞。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改变产生了种种扭曲和不良的价值观,以致不少有识之士都呼吁经济发展「走的慢一点,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技术的发展,终究还是为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自我的「人」。对于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重要责任的中国来说,重新反思和讨论技术为何而生、为谁而用的价值观议题,如今已经十分必要。


下一篇::响水惨案与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