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深
几天前,传媒学者方可成的一篇《搜索引擎百度已死》开始在朋友圈中广泛转发。文章称,百度正在搜索结果中越来越多的将流量导入自己旗下的百家号平台上,从而让搜索引擎百度变成了自家的「站内搜索」。因为这篇文章的广泛传播,百度官方不得不出来回应称,百家号的全站佔比少于10%,对此「问心无愧」。但显然,大部分网民并不接受这一解释,纷纷以冷嘲热讽来评论百度的回应;百度的股价一度大跌,也被不少人认为与此文章有关。
诚然,因为「魏则西事件」和竞价搜索等众多负面事件,骂百度已经成为今日互联网界的政治正确;当然,也有不少人旧事重提,认为这是谷歌退出中国留下的垄断恶果。但讲真,在百度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选择了吗?事实上,除了谷歌和百度,中国用户可以使用的搜索引擎还包括Bing、搜狗、360、有道,乃至官方推出的中国搜索等为数不少的产品。但从使用体验上来看,这些产品要幺是如外资背景的Bing一样不够了解中文,要幺是与百度的引流模式如出一辙,要幺从搜索效果上看还不如百度。说到底,百度的问题不单单是行政保护引起的市场垄断,更是人们对信息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搜索引擎普遍的低劣服务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回不去了
为何中国有如此多资源丰富且技术不逊于世界巨头的互联网公司,却独独做不好搜索引擎?答案或许是,一个能够覆盖所有互联网内容的搜索引擎,已经不再是当今互联网所必要的。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兴起于PC时代的搜索引擎,就已不再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唯一入口,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屏幕上一个个相互独立、彼此不能联通的App或其他产品。因此,用户既不必通过搜索引擎进入App,互联网服务商也只需做好自己站内搜索就已足够,而像腾讯、阿里等大的内容巨头,本身因其巨大的体量、多维度的服务,亦创造了足够丰富的内容,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来说,各个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也纷纷以重金吸引优质内容和加强版权保护,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平台信息的割裂和优质信息的小众化。这也就导致像百度这样曾经不需为流量发愁的公司,在互联网时代也必须选择为自己的旗下平台引流,同时默许几乎没有任何审核的内容剽窃或複製,进而保住已被分割得差不多的流量。同样可以看到,在其他传统门户平台上,亦在创作门槛降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容劣质化现象。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一趋势本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无可厚非。
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互联网,已成为被各个互联网巨头所划定界限、精心装扮的「购物广场」;既有专营高端、商旅如织的「商场」,也就必然有面目可疑甚至制假售假的「商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诞生初期的那个不设围栏、内容无所不包的巨大「街市」,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所以,与其单独批评百度,不如反思一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互联网,还是那个我们理想中「没有界限」、「无处不联通」的「互联」网吗?


下一篇::养老要靠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