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称,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直播名校成都七中的课堂教学,结果「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在朋友圈中,很多人激动地分享这一文章,认为这是抹平发达与落后地区教育差距的良好办法。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文章描述内容产生质疑,认为其中事实不準确,甚或被解读成网课公司的宣传「软文」。围绕直播教育的效果,网络产生了似乎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
在美高达95%辍学率
其实,「一块屏幕」的故事看似新鲜,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无非是「线上教育」的一种。事实上,早在2012年,美国的多家顶尖大学就因为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而引起了一阵「幕课热潮」。在当时,就有不少评论认为,幕课模式的诞生,将彻底颠覆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让更多人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从而起到教育「平权化」的正面作用。然而,多年事实说明,MOOC模式固然能够对一部分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比如那些因为地理、财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到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但说要依靠MOOC来实现教育平等,那现实无疑是残酷的:一方面,统计显示,MOOC的辍学率高达95%,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MOOC全部课程;另一方面,MOOC在中国的使用者绝大多数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城市--曾经志在抹平教育鸿沟的MOOC,最终还是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精英教育」。
诚然,对那5%完成课程的学生来说,MOOC模式对于他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但对剩下的95%来说,MOOC显然无法承担起「改变命运」的重任。毕竟,能够真正听懂并吸收顶尖大学课程的人,本身已经需要相当的教育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个性化的定製,有效的互动和管理,MOOC的教育成效始终不如当面授课。更不必说在巨大的製作费用和平台维护费用面前,已有不少MOOC平台结业或取消了免费模式,以换取平台的持续运作。换言之,纵使背负着「教育平权」的重任,但在精英教育的体系之下,MOOC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能是稍稍扩大「精英」的範围而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形或无形的「天花板」,一直存在着。
提供教育以外机会
有了MOOC的例子做参考,再看中国的网络直播教育实验,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对于那些本身有希望从高考制度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来说,「一块屏幕」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假如再有教师、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帮助和投入,他们便成为了文章中那些被屏幕改变命运」的幸运儿。但对于在教育资源上面临先天不足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块屏幕」看到的或许只是巨大的差距,所能产生的也只会是辍学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欠发达地区在教育环境、理念、管理等层面的落后,让直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归根结底,「一块屏幕」固然有其意义,但其作用充其量只是扩大了「精英」的範围。在应试教育「掐尖模式」的大前提下,无论什幺样的模式创新,也终究无法产生普惠、平等。与其争论「一块屏幕」能否带来「教育平等」,倒不如思考如何提供「机会平等」,给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以外的机会。
下一篇::前海破解港青创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