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
安徽合肥近日传出,某楼盘降价6000元每平米,官员亲自前往调研约谈,不久楼价便又涨回去。这事《人民日报》和《华尔街见闻》均有报道。从不準涨价到不準降价,川剧变脸式监管,让苦等降价的刚需无比郁闷却又无处理论。
最好诠释:相互绑架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万科2008年也因降价触动地方利益遭遇约谈、查账,王石曾在2014年公开表示,因为楼盘降价,万科被南京物价局罚款4000万元。儘管南京方面随后发表声明否认。也因为率先降价,万科在2008年遭遇了一系列危机,形象一落千丈,业绩首次负增长。
类似官方反降价及业主维权砸楼事件,内地经历了多轮,前三轮分别爆发于2008年、2012年、2014年,眼下的2018年下半年应是进入了第四轮,在此番「合肥调研」一个月之前,碧桂园在安徽砀山「降价未遂」,遭到当地国土局、房产局、规划局、物价局等多部门联合约谈,并被停止办理预售许可证,同时通知4家合作银行採取处罚措施。
在扭曲的楼市背后,或者说官商博弈的本质,还是一种利益的冲突。内地开发商玩得就是高周转。我的腿很短,但是我的频率很快。在市场预期改变后,以价换量,保住现金流和资金链,降价求生是一种必然。而楼价降了之后,必然是地价下调又或房子卖不出去,那已经背负21万亿以上地方债的地方政府怎幺办?维稳或是一个口号,反降价更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冲动。
一个有钱,一个有权,富贵互掐,是房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还是地方经济绑架了房地产?反降价其实是相互绑架关係的最好诠释。从长远说,只有襬脱土地财政,中国经济才会转型成功,而刚需族也才会摆脱高楼价的压力。
但就眼前来说,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有谁来真正关注那些苦盼降价的刚需族利益?房闹的业主有奶喝,沉默的大多数总是一再被忽略。如果大多数刚需一辈子上不了车,那说好了中产阶层佔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理想如何实现?
「君子动手」究竟何时
再回到眼前现实。反降价的官方约谈,会否从个案向全国普及?约谈之后续楼市会怎样发展呢?
似乎在金融市场有可借鑒的例子。大家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听到去槓桿这个词了,为什幺?因为对流动性的反向调控,实质上以救市的形式已经开启。想当初民企成为去槓桿的主角,而现在到处都是支援民企的表态,水流声音哗哗直响。
那幺在房地产市场,反降价的约谈,也标誌着楼市反向调控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一条门缝。想当初,不让涨价的时候,开发商通过双合同、精装变毛坯、喝茶费等各种形式变相涨价。同样道理,开发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变相降价。所以「君子动口」的官方约谈,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最终可能适得其反。那幺在楼价实质性大幅下降后,地价必然大跌,其实最近各城宅地流拍宗数上升,该数据在1月至10月超过了去年同期1.8倍。
在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能撑多长时间?在一些四、五线城市的县城裏,等米下锅嗷嗷待哺,公务员发工资就指望?卖地的钱。从「君子动口」升级到「君子动手」是一种必然的选项,谁都知道长效机制就是好,但那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前阵子网络曾有某地二线城市放开限购的重磅传言,随即官方强烈闢谣,坚称调控不会放鬆。
但既然动口了,只怕迟早要动手。这个「迟早」会是多久,一年或者两年?只有专家说得準,只有地方官员做得到。
下一篇::跨境电商再迎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