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凸显经贸大国地位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1月26日

进博会凸显经贸大国地位

凌昆

近日中国在上海举行了世界首个进口博览会,政要商贾云集、产品琳瑯满目,堪称盛会空前。但这只是首届,今后要每年办下去,对中国以至世界来说都意义重大。

大海论政富深意

进博会的来源甚具战略意味,反映了一次世界地缘政经格局大转换和世界经贸中心大转移。去年初,特朗普上台后全力推行「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策略,由全球化龙头摇身一变成为最强悍的保护主义者,中国为己为人站出来接过了自由贸易的大旗,尽了大国责任,避免了美国退出全球化行列后出现龙头真空,世界也因而没有掉进经贸上的金保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为汇聚志同道合者,中国于去年5月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论坛,并宣布了在今年召开进博会,可说是中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推动全球化具体行动,表明中国不是讲一套做一套,而是言行相符实至名归。

进博会主角自是各国企业,这次来的数以千计,日本最多有400多家,连正处中美贸易战云下的美国企业也来了过百家。在开幕式中,还来了不少政要名人,包括捷克及肯尼亚总统,匈牙利、俄国、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国总理,还有IMF、世银及世贸的领导等,连英国安德鲁王子都来捧场。习近平主席亲为揭幕礼致辞,除表达了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及路向外,还向世界展示了入口大国的泱泱大度:愿与全世界分享中国的巨大市场,估计未来15年货物及服务入口额将超过40万亿美元,相当于现时两个美国的GDP。习主席更以大海论政,指中国如大海不会被风雨掀翻。这可被解读为向美国喊话!不要以为发动贸易战甚至新冷战便可把中国掀翻。当然大海之比喻还有另一深义:就是有容乃大,可广纳百川,且因众水归流而成其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汇聚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一体化中,要掀翻中国根本是妄想。此次盛会又正好凸显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情景,当各方宾客云来之际,孤立主义者只好在一旁看了眼。

大国风範靠实力做后盾

对这次进博会的意义还须细加分析。首先,这个全球化的创新行动不单开了先河要延续下去,其性质也将大为扩阔提升;绝不只是为中国引进入口而设,实际上也成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各国可参与展销採购,中国同样可趁机推广出口,还有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及论坛可供各国人士交流意见。其次,这个新交流平台的出现再次反映及巩固了中国的世界经贸龙头地位。当然,中国已办成多个类似的平台,都是越办越好越盛。如目前正举行的珠海航空展,已成了全球最重要的航空航天及军工展销会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及越重要的参展商及观众。此外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博鳌、夏季沃达斯等国际论坛,和一些行业如互联网的专门论坛,形成了「盛会外交」、「盛会经济」的新路向。这自与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与日俱增实力息息相关;中国已有了全球最大的GDP(按购买力平均计)及外贸额,在商品、旅游投资及金融等多个国际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次,进博会的情况也显示了中国颇高的发展水平。展品中不少是高端高科技或创新产品,乃亚洲甚至是全球首次展出者。发达国都要拿出最新最好的产品,否则难具竞争力,也满足不了中国日益提升的要求。

最后,不少海外评论指进博会可助中国与美国对抗。进博会的本意绝非如此:去年公布要举办时,中美关係还算可以,贸易战远未展开。但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这确有利于中国,一是这幺多的高端产品可助丰富人民生活和提升企业水平;二是清楚凸显了世界大潮:与中国合作交往是主流,与中国对抗、分隔和关闭锁国没有前途。

对中国来说,盛会展现了大国风範及地位,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鞭策,背后必须有大国实力来做后盾。因此,今后更要坚守先把自己事情办好的原则,从长远看,尤须深化改革和优化开放。进博会可说是优化开放的途径之一,习主席也在讲话中宣布了一些具体措施,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成立沪交所的创科板等。显然,只有不断奋进,才可不断取得成功。

上一篇:马云拿什幺叫板「脱虚向实」
下一篇:D&G版的傲慢与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