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士
今年七夕有点特别,朋友圈裏除了各种秀恩爱外,还多了对「生育基金」和「丁克税」的热议吐槽,不仅单身人士直呼受到一百点伤害,在节日中「撒狗粮」的或者已婚人士也倍感压力,他们的不安和焦虑无形中又多了一个点 赶紧「为国生娃」,不然就要交钱帮别人养孩子了。
内地已陷低生育陷阱
目前来看,设立「生育基金」(即40岁以下公民将一部分工资缴纳为生育基金,待家庭有二孩后方可取出使用,否则等到退休时取出)只是在官媒的一篇文章中提及,而徵收「丁克税」(即丁克家庭需缴纳「社会抚养费」)也只是紧接其后的某位专家提法,并不是正式出台的政策文件,具体用意还不得而知。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两种观点大体上是不得人心的,恐怕到头来只是一场「误会」,很难真正形成一项顶层决策。然而,这种引发争议的提法却清晰明了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已大为降低,加上过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累积,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低生育率的陷阱。
从数据上来看,虽然中国在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去年录得的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双降,并且大幅低于预期,说明人们的生育意愿很低,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高昂的养儿成本、高楼价的压力,以及「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生育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加上过去30多年实施的紧缩性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已严重失衡,少子化、人口老化现象突出,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虽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达经济体也同样面临?人口问题,但中国的问题或许更加突出,未来的养老问题、经济发展活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应还生育权于民
鑒于人口结构失衡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国政府根据形势作出生育政策的调整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目前还没有全面放开生育的官方说辞,而只是在全国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二孩的政策。这就有点让人摸不?头脑,鼓励生育本应该是在取消「计划生育」之后,而不是之前。如果没有全面放开生育,那样的鼓励生育恐怕收效甚微,不想多生的始终不会多生,而想多生的反而不敢生,这种政策很明显是前后矛盾的。也就是说,目前自由生育的权利还没有真正落实,而行政干预仍然在发挥作用。从生育二胎要被徵收社会抚养费到不生二胎要交一定比例的钱,行政看得见的手无处不在,这种大转变很难令人信服。所以,鼓吹设立「生育基金」的提法有点莫名其妙,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和吐槽也就在情理之中。
现在问题是,应该把生育权交还给个人和家庭,而不是违背大家的生育意愿,剥夺生与不生的自由权利。因为生育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本该神圣不可侵犯,但中国曾以国家利益为由,实施了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人口的断崖式下滑。如果现在再以同样的理由,徵收类似于社会抚养费的「生育基金」或者「丁克税」,那只能说是作茧自缚。政府应该服从人的意志,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况且现在即使通过强制鼓吹生育的手段,也为时已晚,相信很难逆转目前低生育率的局面。
进一步来说,鼓励生育本身并没有错,发达国家也一直在这幺做,而且力度也很大,但就是无法把生育率提起来。何况目前中国的鼓励生育政策还停留在探讨阶段,即使有力度恐怕也有限,尚且还有点含糊不清,能取得多大的效果恐怕还要打问号。有人建议用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鼓励生育,这无可厚非,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实处还有待观察。另一种建议是,过去通过强制手段徵收的社会抚养费,应该用作「生育基金」来鼓励生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行得通的。但问题在于,过去「超生费」这笔糊涂账怎幺算,恐怕是一项大工程。
总的来说,鼓励生育的方向是对的,政府应该提供各种政策支持,而不应盯?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为国生娃」最好是人人自愿的,而不应是被强制的。
下一篇::企业上市不是“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