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今日(6月7日)来临,据称,今年全国共有975万名高考学生,创下了近8年的考生人数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多数考生为2000年出生。有报道指出,2000年出生的考生们,作为千禧宝宝一代,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备受关注。由于千禧年新生儿的增多,导致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但作为考生,千禧宝宝们却显得比较淡定从容,有的学生考前还在打手机游戏放松。
对于这种淡定从容,某位考生甚至用了比较时兴的词语来形容自己对高考的感受 佛系应考。在这位考生看来,高考虽然还是升学的独木桥,却不是人生的独木桥。 虽然学历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个人,如果有想法,有很多条路都可以取得成功。 作为这位考生观念的某种印证,近日也有媒体对2万余名 00后 高考考生,以及考生家长和其他网友发起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的 00后 考生不认为 高考可以改变命运 ,70.7%的家长认为,参加高考最重要的是 增长经历 。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很自然地,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 前辈 们的回忆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 作为山东考生,我本人对网传的山东考生的苦没有太多感受 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按部就班考 学习压力肯定有,但欢乐的氛围把压力消解了大半。就这样到了高考那一天。踏进考场的那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幺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那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幺区别 我当然偷看过武侠小说,违反规定在午休时间打过球,还写过诗和小说,那是最不花钱的爱好。事实上,我想起高中生涯,一直觉得过得很愉快。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但细细考察那些所谓刻骨铭心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于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一方面如普希金所言,是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的某种反映,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为之而准备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让这种 仍然 持续了四十一年。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年宝宝考生回忆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大同小异。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事实上,目前高考就在经历四十一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在这样的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下一篇::腾讯为何大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