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时代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21日


流深

从大英帝国的心脏伦敦,到罗马人建立的城市巴斯,再到大西洋畔的布裏斯托尔,坐在高铁上欣赏英国广袤的平原、蜿蜒的河流、低缓的丘陵和平静的乡村,感觉似乎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串起这一段历史的,则是无处不在的以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命名的咖啡馆、酒店、建筑和雕像。

伟大仅次丘吉尔

这位在中国教科书上很少提到的天才工程师,在英国却是大名鼎鼎。在他仅仅53年的生命中,主持修建了泰晤士隧道、克利夫顿吊桥、大西部铁路、SS大不列颠号等3艘蒸汽船、皇家阿尔伯特大桥、Renkioi战地医院等知名工程,革命性地推动了全世界的公共交通、现代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在2002年BBC举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评选中,布鲁内尔仅次于温斯顿‧丘吉尔名列第二。时至今日,以布鲁内尔名字命名的布鲁内尔大学,仍在工程、设计、艺术等专业上全球领先。

今天回看,布鲁内尔的涉猎範围之广、专业之深、成就之大,无疑令人惊异其无与伦比的智慧。但我想,布鲁内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身处的「乐观时代」也是功不可没。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当时的世界:「19世纪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之前所有时代加起来还要大。人定胜天,机械化、工农业的化学应用,蒸汽轮船、铁路、电报,整个大陆的全面开发、开凿运河等,仿佛用法术从地底召唤出大量人口 之前那个世纪的人会想到社会劳动会蕴藏?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改变成为了信仰

19世纪的英国,就充斥着这样的乐观主义。设想在那个时代裏,人们每天所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能源、新发现,改变成为了信仰,人们坚定地相信没有什幺是不可改变的,没有什幺是做不到的,也没有什幺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一切都预示?: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人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勇敢去设想,哪怕只是幻想;勇敢去尝试,哪怕只是盲动;勇敢去冒险,哪怕只会白白送命。这也是为何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曾几何时,这样的乐观精神也曾在中国瀰漫,无论是成功上演的「罐头换飞机」、「深圳速度」,还是「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的暖流进入青藏高原」这样的天方夜谭,都是这种精神的绝佳注脚。然而,这样的精神,正在这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都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世界逐渐消失。发现殆尽的表面世界,日益深邃的知识储量、不断扩大的认知鸿沟 这个世界不会再有布鲁内尔了。贝索斯、马斯克、扎克伯格,只不过是打扮成发明家的资本家而已。更让人担忧的是,没有人能够清晰地指出,未来究竟会发生什幺。

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将世界观分为四种: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告别布鲁内尔,告别浪漫时代,回到现代社会。无论乐观与否,不确定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孤独咖啡馆”应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下一篇:在伦敦寻找马克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