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灵童
广州与深圳在经济上的PK,已随着各自公布GDP,而告一段落,深圳经济总量小幅超越广州,一切都在伯仲之间,差距并不大。
其实令笔者担心的倒不是谁超越谁,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深圳、广州的较劲,从长远来说有利大湾区发展壮大。只是在网上有人发帖,让这场比拼变了味。其称广东是压着深圳,因此穗深的比拼,本身就不公平,即便经济总量深圳超出广州,但是深圳与广州的PK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广州背后靠着的是广东省。
其言广东省规划的交通枢纽中心是广州,广东省发改委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发展规划。与这一说法几乎如出一辙,2017年的下半年,广东省政府曾提出,準备把深圳机场併到广州的白云机场,用行政合併的方法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港。此项动议遭到深圳方面较强反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来有人发帖,称在这场都市博弈中,广州因不愿放弃某些利益,而拖慢了整个大湾区的基建速度。文中更是以在长江上架桥速度最快的武汉为例说,由于大桥横跨的江南、江北同属武汉市,所以推进起来没有障碍。而珠江两岸则不一样,分属于不同的城市,打通两岸通道往往要涉及到几个市,其间协调的障碍,相当程度拖慢了两岸基建互通的速度。
分工协作激发发展潜力
此种说法,笔者觉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现实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大湾区最终要在粤港澳三方合作下发展壮大,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已接近9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三极中分量最重,大湾区「9+2」城市构成中,珠三角以9个城市数量遥遥领先。因此,这9个城市的分工协作将相当程度决定大湾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一规划,但所有规划都要突出市场分配资源,而不是以行政强压的方式来进行,更不应局限于保护区域的利益,如此以来,大湾区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正处在急剧转型的阶段,在这场重新洗牌的过程中,需要的更多是在创新、智能、科技、法治上的PK。深圳提出要打造美丽中国的深圳样板,以改革排头兵的姿态示人,而不是只将自己发展视野局限为华南城市间的比拼。
因此,要想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大湾区,珠三角各市既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同时也要从全局角度着眼,来配合大湾区改革开放深化的进程,如此以来比拼就不会变味,更不会生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