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流深
22日,《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引发广泛关注。该草案对英雄烈士的历史功勋和名誉荣誉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惩治抹黑英烈乱象
可以看出,此项立法主要针对的,正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针对英雄烈士事蹟的各种歪曲、丑化、否定和调侃等言行。其中不少言行还直接导致一些网络大V与英雄烈士后代对簿公堂,多次引发舆论热议。虽然不少官司最终都以英雄烈士后代的胜利告终,但费时费力的流程、不菲的花费和各种刺耳的流言,都令不少英雄烈士的亲友后代感到心寒。此项法律一旦通过,不仅上述言行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官方和相关机构亦有权利介入,进行各种形式的管理和干预,相信无论对于弘扬英雄烈士的可贵精神,还是保护英雄烈士及其后代名誉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人觉得,这样的立法会影响言论自由,亦会压缩学术探讨的空间,因此不赞成立法。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些英雄、烈士、伟人的事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片段式的考虑和历史事实,更重要的则是他们的言行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传承。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伟人、英雄、传奇的故事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才有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颂扬英烈不妨更接地气
虽然细究起来,这些故事之中也有不少细节存疑,可信度稍欠,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绝对是有空间继续探讨。对全社会而言,若因为这些微小细节和学术争议,而将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予以否认,则无异于自毁长城,得不偿失。长此以往,整个民族的精神属性必定会逐渐崩塌。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美国的开国先贤,法国的拿破侖与圣女贞德,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等历史英雄,虽然也都不时受到不同史观的挑战,但总体而言,他们对于各个国家的民族象徵作用,仍是不可取代的。可以说,只要民族国家仍是世界的主流,伟人英雄的故事形象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除了立法的「硬手段」,要想更好的保护英雄烈士,还需要更加深入人心的「软操作」。回看过去一段时间有关英雄烈士的争议,为何会多次引发轩然大波?正是因为这些英雄烈士的「老形象」难以对接上「新时代」。传统上,很多人都习惯于对英雄烈士「高大全」式的宣传,亦对这种「高大全」式的形象深信不疑。但随着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进入,以及互联网和教育普及为普通民众带来的信息素养的提升,传统上对伟人、英雄、烈士等「高大全」式的宣传描述不仅很难对普通民众有吸引力,反而可能因为其中的不严谨、不严密之处而招致反效果 近期,山东某地教育局大力宣传某14岁「神童」签约「麻省理工大学」消息,引发网友质疑的案例,其实就是这种宣传「老套路」跟不上「新时代」的明证。
正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在近期热议的影片《芳华》中,「学雷锋标兵」刘峰在长期「高大全」的宣传之下,不仅他的善良被别人理所当然的利用,连正常的感情也都无法拥有,后来更是在一场误会后形象迅速崩塌。刘峰的悲剧,无疑与这种僵化的宣传套路有密切关系。其实,其他国家一些宣传套路值得借鑒,没有过分生硬的拔高,而是将其还原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这样的英雄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能显示人性升华的可能和价值。这样,难道不是对英雄烈士们更好的保护吗?
下一篇::台湾真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