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沸腾,似乎又走向了平静。在案件成为舆论热点的那几天,我的朋友圈几乎都被相关评论所刷屏。当然有朋友问我,你作为一个媒体人,为什幺不就江歌案说几句?
不是无话可说,也不是无从表达,而是害怕自己当下的观点会被日后的事态进展所「打脸」。无疑,一些新闻热点刚刚诞生之时,舆论汹涌,声音众多,观点的市场上绝对不缺看客和拥趸。出来评论几句,亦或是造个金句,不仅能刷高自己的存在感,获得一些看客的打赏和喝彩,最低也算对得起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身份。只不过,身为传媒人的直觉和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这种「蹭热点」的报道或评论,常常是不负责任的。
这种不负责任或许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新闻行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留意看新闻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近年来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闻反转」的案例。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在一些事件成为舆论热点的初期,有关事件的信息和细节披露往往是十分有限的,投入到事件上的调查和报道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引发舆论波澜的第一篇报道,也往往是最为粗糙、不精确,甚至引发争议;而随着事件逐渐引发大众关注,引导新闻机构投入资源和新的报道角度,以及更多的事件相关人士提供此前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和旁注,一起新闻事件更为清晰的整体画面便会逐渐显现出来;更何况,在如今传媒格局「去中心化」,自媒体发声渠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依託与不同行业、角度、垂直领域、利益群体的各类声音,也会不时参与到舆论场的形成之中。在新的信息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不少案件后来都出现了舆论上的「反转」,甚至是「再反转」和「多次反转」。但悲哀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仍很难说自己掌握了事件的全部事实与真相。
无法辩真伪何言谈真相
对于专注于与新闻的媒体人来说,厘清事实真相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那些遨游在信息碎片海洋中的读者呢?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手机更带来信息超载,在时刻不停歇的信息轰炸之下,「个性化推荐」、「信息订制」等技术手段虽然有效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成本,却又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画地为牢的信息「同温层」、「回音室」我们所获取的信息,都在我们有喜好和预设的选择之下,一步步支持和固化我们已有的知识和观点。更何况,层出不穷的假信息、耸人听闻的标题党、以假乱真的伪专家,都在不断扰乱着我们探索事实和真相的努力。由这些「伪真相」、「后真相」、「部分真相」所得出的观点和意见,谁又能保证绝对正确?
有人说,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问题:立即反应,然后遗忘。所以对于「江歌案」,我不想表达意见。一方面是因为在汹涌的舆论场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意见和领袖发出声音,更因为我不能确定我对事件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也不觉得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没有偏差和遗漏,不想让针对事件的探讨,沦为观点和情绪的堆积场。我想,在此刻,「对抗遗忘」或许是更有价值的选择。
下一篇::共享单车押金病怎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