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为爱滋病高考考生设立单独的标準化考场,这是中国首次为爱滋病感染者设独立高考考场,当时即引发广泛讨论。如今,红丝带学校参加高考的16名考生中,有15名考上了全日制本科。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向媒体透露,这些孩子上大学后,将不会公开自己的身份,又引起舆论热议。不少人对此表示不安,也有些人强烈要求公开这些学生的身份,称公众应拥有知情权。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恐艾」的表现,「恐艾」者用生物本能来为自己的无知开脱,根本无助于缓解由于爱滋病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如今,爱滋病患者数量仍然呈上涨趋势,日常生活中遇到感染者,几乎是无可避免之事。与其恐惧,不如正视现实。

一味强调「恐惧」就是放纵无知
毫无疑问,这些患有爱滋病的孩子享有与其他孩子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而从法律的角度看,他们也不应该因为患了爱滋病受到任何歧视。不公开这15名考生身份的做法,既符合法律又符合道德,但为什幺15个爱滋病人入校不公开身份还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中国社会「恐艾」还是主流。
通过多年的宣传,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爱滋病的传染途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日常生活不会感染,但那一份恐惧就是挥之不去。由于「不歧视爱滋病患者」已经成为了社会公认的道德,故而「我们不是歧视,我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害怕」成为了许多人的託词。殊不知持这种心态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歧视。笔者认为,在爱滋病科普已经如此普及的今天,无知者少,而歧视者众,明明知道真相而偏要放纵自己的无知,这就是一种变相歧视。那些想要获得「知情权」的人们明知道公布了这十五个孩子的身份会发生什幺,却仍然想要这样做,说明中国社会对爱滋病人的歧视仍根深蒂固。
「不歧视」是为了我们自己
事实上,保证爱滋病患者不受歧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非患者的利益。如果一个人因为爱滋病而被剥夺了一切正常人应该享有的生活,那幺他报复社会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难道要把所有爱滋病人的身份都曝光吗?那显然不可能,曝光了这15个考生的身份,只会让更多爱滋病患者隐藏自己,让他们品嚐社会的恶意,从而导致更多原本可能不会发生的悲剧。目前,大学校园里早已有了很多HIV感染者,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根据数据,2011年起,青年学生爱滋病新发感染数以每年约30%的幅度增长。如今想要把感染的学生拒之门外早已不可能。就算不让这15个红丝带学校的孩子入学,强迫他们公开身份也无法改变未来我们的孩子可能在大学中接触爱滋病患者的事实。与其陷入恐慌之中,不如加强孩子的卫生教育,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可能遇见的HIV感染者。伍敬斌
下一篇::BAT精明十足仁义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