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敬斌
王者荣耀作为一款手机游戏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已经很久,最赚钱的游戏;游戏角色与中国历史人物名字和背景重叠被指误导青少年,如今遭媒体口诛笔伐、家长血泪控诉,王者荣耀成了电子海洛因、国家未来的祸害者。目前,腾讯已经对未成年人发出「限时令」,但是舆论并没有善罢甘休,矛头仍然对準游戏,似乎要将其埋葬。笔者认为,游戏以「抓人心」为目的本没有错,错只是在青少年沉迷游戏。青少年沉迷游戏显然不是一方的责任,目前舆论仅强调一方的责任,不理智也不正常,更不利于未来。
一边倒的批判本质就是甩锅
有着名评论人士表示,每一句为「王者农药」的辩护词都写满了丑陋。让笔者战战兢兢,如此乾纲独断、霸气侧漏的语句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但笔者还是要说,从武侠小说到电视,从电子游戏到电脑游戏,从网络游戏再到现在的手游 几十年来沧海桑田,世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是中国社会的心态。十几年了,主流媒体、家长依然把游戏视作洪水猛兽--「沉迷游戏」更是天塌地陷。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游戏开发运营商,完全没有朝家庭环境、文化环境、教育模式和方向上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面对争议,腾讯已对未成年玩家发出游戏「限时令」,这已经是一个游戏厂商能够尽到的责任。但仍有家长及舆论指出这样的限制很容易被孩子规避。那幺笔者想问,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在干什幺?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得到了价格不菲的智能手机,并玩起了并不是为自己年龄段设计的游戏,家长监管不力的责任是有吧?还有新闻说有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王者荣耀》就自杀,称《王者荣耀》多幺害人云云,那幺能不能反过来看,孩子所生活的世界,他的父母创造的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中国特色的批判何时休?
对于一款游戏的口诛笔伐,十分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不是第一次。犹记得十几年前,一款叫做《魔兽世界》的网游风靡,让中国社会引发了关于「网瘾」的大讨论,而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对此则宽容得多,至今亦然,倣佛外国人天生比中国人自律,容易抵御游戏的诱惑。
从批判《魔兽世界》,到批判《王者荣耀》。笔者想知道的是,孩子们放下手机,放下电脑后去向何处?一天到晚看书学习,还是加班加点培优培训?或者喊一喊体育运动,那幺运动场所在哪?在这个打个篮球要跟广场舞群体冲突的年代里,在这个自己孩子磕碰擦伤了都各种扯皮拉筋的年代里,真的还有地方可以让孩子们畅快的宣泄玩乐吗?想想二十年前甚至更远的时代,那时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区别,造成孩子快乐途径变窄的东西真的是王者荣耀吗?人们只在乎小孩玩的游戏时间长了,却从来不真正的关心小孩子们该去哪玩,也从来不去推动。还有一些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是龙种,出现了偏差就怪这怪那,这样的心态真的好吗?
当初的魔兽玩家,如今多已成家立业,对于如今《王者荣耀》的遭遇,大家都见怪不怪,连舆论手段都如出一辙 批倒批臭,迎合那些无力教育孩子的家长,来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既获得了道德的高点,又得到了民意的支持,家长们找到了发泄对象,心情又平静了下来,社会又和谐了。但由于提供了巨额税收,游戏不会被取缔;由于建立完善的分级制度很麻烦,且会妨碍到有关部门的权力最大化,既然舆论的批评已经把锅甩给了游戏开发商,所以制度上不会有改变。很久以后,这一个「王者荣耀」不再风靡,下一个「王者荣耀」还会出现,中国人又开始新一轮的口诛笔伐,这或许才是最可悲的地方吧。
下一篇::毕业季里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