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上周末,可可西里和厦门鼓浪屿先后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1和52处世界遗产。不少媒体都将报道重点聚焦在了「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升至第一」「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等词句上。无疑,这是对中国的自然、历史、文化的丰富性、重要性、价值性的绝对肯定。
事实上,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地理、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全球极少有国家可以成为中国的对手,「世界遗产最多」的称号早就是中国的囊中之物。对此,我们更应当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不是我们将其申请了「世界遗产」。更何况,仅仅52处世界遗产,远远不能代表中国所拥有的人类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时至今日,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仍有数量众多的人类遗产面临危险,亟需我们加强保护。
申遗不是为了旅游开发
毕竟,世界遗产不是奥运金牌,而是对一项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长期责任。因此,在关注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质量。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包括故宫、天坛、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张家界等世界遗产,都先后遭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引发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非议。不少中国的世界遗产也确实在申遗成功后,因为名声大噪而吸引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游客,反而导致其面临更大的破坏危机,这无疑是与申遗的初心是截然相反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数量、轻保护」的取向仍在很多地方继续。
应当说,在保护人类遗产这项事业上,数量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中国来说,长达三十多年的申遗之路,也同样是一条国人对人类遗产认识不断提升的教育过程。八十年代长城、故宫、兵马俑申遗成功时,国人还普遍以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认同的「泛民族情绪」来理解其价值;而今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遗产第一大国,国人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也逐渐成熟,逐渐回归到对人类遗产的价值评价本身。近年,各地政府已逐渐认识到「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初心,由过往的功利主义的旅游开发,走向了更具可持续性的保护之路,比如此次申遗成功的鼓浪屿,就已经表示将控制游客数量、改善遗产保护状况。如果说,「数量第一」能够换来国人保护人类遗产的一颗平常心,那或许正是此次中国申遗成功的最大价值。
下一篇::未成年人世界 正义不该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