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通粤港澳湾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02日

作者:灵童

日前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深港合作论坛上,香港前特首董建华表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港深合作来说是历史性机遇。在笔者印象中,特首梁振英近来也在多个场合有此表述。粤港澳大湾区很美,但是有些人会说很遥远,理由就是现实的粤港澳大湾区,不能像纽约和东京等世界上发达湾区那样,整个湾区的城市群人流、钱流、物流能够顺畅流通。确实由于历史原因,粤港澳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关区,香港和澳门还有自己的货币,以及未与内地联接的金融体系,阻碍了湾区「9+2」11座城市的顺捷往来,要成为世界级的大湾区,这是必须破解的问题。

中央统筹湾区城市各有分工

如何下活粤港澳湾区这盘棋?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给出的意见是,湾区11个城市定位很重要,需要错位发展,应由中央牵头,顶层设计,统筹大湾区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群的分工和定位,还要解决内地与港澳在货物与服务、人员往来、资金流动和信息资讯连通等互联互通。最好还能有执行的时间表,让这块饼不仅看得见还能吃得着,而不是画饼充饥。

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既然是国际性大湾区,10年后,粤港澳湾区是更像香港呢?还是更像内地?对于这个问题,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等8位资本市场的大咖,绝大多数选择了更像香港。确实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在对接国际市场方面,无论是法治、市场经验,还是遍及全球的网络,都有着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有的优势。笔者以为,不论是对接传统还是新型贸易规则,粤港澳大湾区都适宜以香港马首是瞻,这应该是现实条件下,最可行也最实际的一条路子。

李小加对于港深合作有个形象比喻,他说,既要物理反应,也要化学反应。将基建等比作是物理反应,内地大政府的那一套很高效、很有用。香港在法治、制度方面是有优势的,因此香港化学成分不能发生变化。笔者也认为,建设大湾区不论是更像谁,更为国际化是大的趋势,一切都要以此为出发点。服务「一带一路」应将是大湾区长远目标,香港要更进一步走向国际,也需要藉助大湾区其它城市力量,来扩大其辐射效应。

CEPA还有多个门可开

在最近「寻根追梦同心同行」青年论坛上,梁振英深有感触地说,30年前,没有谁会想到深圳能成为内地人均GDP最高的城市。确实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州、深圳GDP都与香港相当,从现有经济体量,粤港澳大湾区已位居世界级湾区的第三位,这是发展的基础。

香港崛起也得益于将制造业成功转移到珠三角,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正是因为香港与广东经济融合的现实需求,促成深港两地跨境基建,无论是西部通道,还是东部通道都有模有样。计划内,年底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和港深穗高铁,将实实在在构建起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粤港澳人财物的流通有了更好硬件,同时也要相应软件配合,这就期待着CEPA能打开更多的小门。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就建议大面积推行「一地两检」;粤港澳人员资格互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机场分工协作管理;还有在额度範围内,大湾区资金自由流动(限定资金停留在大湾区必须在一年以上)等等。

笔者认为,除了CEPA以外,先行先试的前海,已在跨境人币贷款、发债、资金池等5个跨境上有所作为,自前海成立以来,惠及港人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达到100多条。前海实践证明,他开辟了新的粤港澳合作通道,在不久前广东省党代会上,提出将前海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区。

在关注前海的同时,还要看到南沙、横琴等自贸片区,以及深港共建的河套创科区,这些粤港澳合作新平台,都将会让港澳与广东九市的联接越来越紧密。不为浮云遮望眼,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联通粤港澳的大桥,正一座座兴起,走在这些大桥上的是粤港澳几代创业人群,他们将实实在在推动大湾区「9+2」城市实现「大一统」。

上一篇:民进党不思悔改定成孤家寡人
下一篇:你中有我 市场本该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