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灵童
银行年报公布已经告一段落,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自去年以来银行股的回暖得益于,近年来持续增长的不良贷款率大有回头之势,关乎到未来不良贷款率增长的重点关注类贷款增长出现分化的势头,简言之,就是不良贷款增长出现分水岭。
以往,由于不良贷的增加而逐年递增的减值拨备,吃掉了银行不少利润。年报显示,大多数内资银行2016年的利润呈个位数增长,与此大有关系。现在不良贷的包袱轻了,此消彼长,银行盈利数据改善,似乎不远矣。但灵童以为,内资行盈利真正改善还面临着四道门槛。
理财产品内外受限
今年被称为金融业的监管年,郭树清自上任银监会主席以来,就在推动银行业的清理整顿,专项治理在不断持续,从架势来看,有可能贯穿今年全年。监管收严了,以往可发可不发的理财产品就会变少,既然银监会已着手管控影子银行,那幺,一向倚重发行理财产品来拉存款的内资银行,在吸纳存款方面就面临着直接冲击,一些资本实力不强的中小银行尤其形势严峻。普华永道近来发布的一份内银报告显示,资产规模的扩张仍是上市银行维持利润稳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现在发行理财产品受到管束,股市气氛又不好,难以从股市上大规模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指望银行资产出现飞速增长,已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不仅银监会在清理整顿理财产品,曝出民生银行30亿假理财案件。来自外部的增值税改革,也对理财产品构成限制。随着财税140号文的出台,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在理财产品的增值税处理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制定具体徵收管理办法。银行业因此可能又要面临一次包括流程改造、系统改造和会计核算在内的新挑战。这会影响到银行託管的基金业务也有待观察。
现代科技颠覆式逼宫
如果支付宝的背后不是阿里巴巴,可能从出生就被掐灭。有种说法称,支付宝从银行抢走了8000亿,动摇了银行揽存的基础。比这些更直观的是,受第三方支付工具冲击,内地银行卡2016年取现首次出现负增长。如果说,理财产品受限只是短期因素,那幺,用银行卡消费在持续下滑,对银行则是构成长期威胁。
这既是一场消费行为的革命,也是一场科技的革命,尽管银行现在也与支付宝和微信合作,但这是不得已,主动权已经丧失。藉助科技实现渠道转型、推动金融创新将是银行长期任务,不可因为强化监管,而止步创新。
同业存单作为一种新型负债业务,是2016年银行增长最快的负债类别之一。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该类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将有可能成为监管的重点。现在为了绕开监管,银行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来随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执行,表外业务以及以前被忽略的业务将成为监管重点,想绕过监管越来越难。
不良贷款率回稳要看房贷脸色
为何要收紧监管是因为相当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炒风太盛,现在中国经济要脱虚向实,遏制炒风,此轮调控,房价将受到考验,直接冲击到的就是房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有相当数量的人弃贷,如果房价下调过快,内地会否重演香港当年大面积弃贷的情况,未可知。灵童以为,目前内资行房贷不良率只有0.29%,远低于全行业1.52%的不良率,但这是在房价一直上涨情况下,没有经过真正跌价考验,这个不良率最低板块,会否因房价下跌而成为不良率最高的板块,值得观察。从近年来放贷形势看,五大行是放贷主力,仅建行2016年就新增了8000多亿元的房贷。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上升是否真正得到缓解,最后还是要看房贷的脸色。
下一篇::骗子肆虐该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