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在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连番预告之下,相信还没到4月23日,很多人就已早早筹划「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了。如果说媒体出「读书日」专题、公众号推荐书单、分享读书牛人的读书技巧、书店打折等等活动,还属于一如既往的既定动作,那幺朋友圈中平时爱以「吃货」「傻白甜」面目出现的人,也在这一天纷纷化身读书党,则真的让人感慨:「读书日」的魅力真是无法挡。当然,说大家「突然读书」、「蹭热度」当然并不公道。毕竟,近些年读书氛围的提升可谓有目共睹:《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读书节目的受到热烈追捧,图书销售量创下新高。无论如何,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已令印象中「不读书」的国人观感有了很大改观。只不过,对于「读书无用论」仍不时回响、反智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中国来说,这些现象还是不禁令人疑惑:把读书过成一年一度的节日,这真的是「读书日」设置的本来目的吗?国人是真的喜欢上读书,还是喜欢上了「表演读书」?
试想,在这个快速变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又有谁敢说自己「不爱读书」吗?若果如此,那在上司领导面前,则无异于承认自己「不知上进」「不懂学习」;在朋友面前,相当于宣布自己「无知」「无趣」;即使在自己面前,若是不能时不时的读一会书,「让灵魂有片刻宁静」「反思一下人生」,也仿佛对不起这个时代,仿佛自己浑浑噩噩、不懂生活。说到底,「好读书」「爱学习」既是在时代大潮的剧烈涌动下,不希望被抛弃的人们不得不去追赶的快速列车,也是所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苦苦挣扎的都市人不得不去塑造的社会形象,更是深陷地位焦虑的城市中产最得心应手、成本最低的「阶级标签」。尤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读书」也从仅仅与自己相关的事,变成了面对同辈压力的一种优越感「表演」。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究竟读了多少书,有了多少收获,恐怕只有自己才知道。
为读书而读书是种病
毋须对号入座,笔者反思的是自己:一度,笔者也热爱在朋友圈晒书,为给自己的读书数字「刷数据」而不惜把报纸杂誌、漫画书、小人书也算在内,唯有事后回想起才发现自己似乎什幺也没有得到。最终发现,「为读书而读书」,其实是一种病,我真正关心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读过书的我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怎幺样」。
当然有人说,「只要阅读,就总是好的」,这也不正是「读书日」设立的目的吗?但对于这一点,笔者其实并不能苟同:君不见外交部正严词批判日本当局将《我的奋斗》列为教材吗?前重庆公安局局长王立军不也号称自己读过的书「可以把你们火化」?事业成功的王健林、马云、马化腾们,又是不是每天号称「在读书」?读书本身也从来不是「读书日」的目的,感受书本背后人类坎坷的文明历程,体味人类深邃的智慧结晶,反思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困境,才是读书的最终目标;读书也从来不是通向智慧、名声、财富、地位的唯一途径。的确,读书可能对人们有益,但将「读书」神化成一种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恐怕只能说,「孩子你读书少,被骗了」。
下一篇::支付版权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