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士
近日,一段「四肢残疾女子贵州街头卖唱」视频在网上热传,主角聂某芝被山东一牟姓人家认为是15年前失踪的亲人牟翠翠,后经DNA比对,两者并无亲缘关系。
视频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是因为当中涉及利用伤残人士进行乞讨的犯罪行为。从视频和牟家人提供的照片来看,街头卖唱者确与走失女孩牟翠翠的眉宇神情颇有几分相似。牟家人的急切寻亲并无恶意,但事情所引发的躁动给这个自小在贵州省长大的聂某芝和其家人的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不平静。
聂某芝一家不单单要面对蜂拥而来的人们的关切和盘问,还有担忧其往后的街头卖唱路被断绝。毕竟这家人本身并不富裕,需要靠街头卖唱来维持生活,如果经此事件的发酵而产生了误会和不解,确实在某一程度上会对这个可以说是身残志坚的女人造成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困扰。
背后现象值得反思
目前来看,虽然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明了,但背后所引发的关注和反映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也在加强打击利用伤残人士进行乞讨的非法行动,但社会上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仍然可以随时随处看到一些身体有缺陷、行动不能自如的儿童或者成年人横卧在某个角落进行乞讨。而相关调查统计表明,这背后八成是有犯罪组织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牟利的行为,即社会中有大量被拐卖的儿童被致残然后被威胁着上街进行乞讨。人们在面对这些可怜兮兮的所谓「职业乞丐」,除了感叹其命运悲惨外束手无策,只能是出于同情和怜悯之心捐献一些零钱给他们。
实际上,这几年来,无论是政府的民政部门还是民间的爱心组织,对这种利用伤残人士进行牟利的行为都日益关注,也在想方设法减少这种犯罪行为。比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于2011年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行动,帮助了不少在街头乞讨的孩子回家或者回到教室。但该活动本身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因为这种随手拍的寻亲行为并不都是万灵,照片中相似的相关人士事后经DNA证实并非是所要寻找的对象,在这当中也引发不少争吵和冲突。就像此次的聂某芝被错误地认为是牟翠翠,事件本身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比如有人质疑该事件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或者伤害了当事人的基本尊严和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
经过此事可以看出,同情心并不是万能,有时候反而帮了倒忙,往往给当事人或状况类似的人士带去了生活上的困扰和心灵上的创伤。另外,如果想要杜绝犯罪组织利用伤残人士进行乞讨的行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政府在加强立法和加大打击力度上下足功夫。
下一篇::谁是下一个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