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士
中国万达集团去年11月与美国迪克克拉克制片公司达成的一宗10亿美元的交易确定终止,前者为此将支付高达5000万美元的「分手费」。虽然不知万达终止交易的具体缘由,但外界猜测其难以获得将资金转往境外的相关批准是关键之一。
资本管制泼冷水
实际上,万达海外进军遭此狙击并非是偶然的个案,而是内地企业海外併购遭遇资金难以出海困境的一个缩影。进入2017年以来,受中国政府加强资本管制的影响,2016年风风火火的海外併购热潮目前已骤然降温,诸多企业因为无法支付收购所需的款项,最终只能「望洋兴叹」。在这些受阻碍的企业里头,甚至不乏大型国企的身影,规模较小的民企自然也「无法幸免」,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型併购交易因此陷入停滞。可以说,自家门前设立的这项加强版监管措施,委实成了企业走出去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中国在过去的十年致力于鼓励中资企业赴海外收购资产,单2016年规模就高达2200亿美元,超过此前一年的两倍,凸显出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以及中国企业的强大。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下降,中国政府对外汇进行了更严格管制,一些经过艰苦谈判赢来的投资项目因无法按期付款履约,最终只能撒手作罢。目前外界还很难对中国外汇管制所产生的影响做一个準确的定论,而这些受到筛选的企业除了暗地里抱怨之外别无他法。本来在这波中企海外併购潮里,也存在着不少因担忧人民币汇率贬值而想方设法藉机外逃的资本,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一定的管理也在情理之中。从中国高层官员近期的发言来看,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并不鼓励那些非理性、盲目的海外投机行为,因此进行了必要的指导。
遭安全审查夹击
当然,政府加强资本管制手段并非是中企海外併购项目交易停滞的唯一原因,项目所在国加强安全和技术审查也是令中企抓破头皮的一道门槛。过去两年,中资公司动辄上百亿的大手笔交易震惊全球,自然也就引起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注意,这些国家日益担忧自身的核心技术旁落他人之手。出于安全和技术保护的考量,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加大审查力度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最为着名的收购案例或许要数中国化工斥资430亿美元收购欧洲种子生产商先正达了,此项交易迟迟未能达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欧洲反垄断机构的长时间审查。美国政府去年年末也阻止了一家中资公司收购德国晶片制造商爱思强的交易。此外,中资公司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的交易同样也触动了德国经济部的神经,他们心这项交易会影响到德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
虽说企业发起的跨国併购符合资本市场以大吃小、强强联合的逻辑,但当涉及到一些不可言说的领域时,所在国竖起壁垒强加拦截似乎也无可厚非。因此,可以预期的是,在内外双重夹击的情况下,今年的中资企业海外併购潮恐将大打折扣。
下一篇::科技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