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周六一大清早,很多人满心欢喜地準备享受周末时,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买房资格。3月17日下午,北京首先发布「认房又认贷」措施,紧接着石家庄、广州、郑州、长沙等城市也纷纷加入住房限购的行列,再加上3月份以来如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善、安徽滁州等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出台限购措施,一场前所未有的楼市限购风席卷了半个中国。以至于有不少「北漂」「海漂」网友纷纷感叹,以前天真的以为自己只是在北京没办法买房,一觉醒来才发现,原来在家乡可能都买不到房子。无怪乎有人说,这就是「无处安放的青春」最真实的写照。
能安放青春的并非房子
但说真的,「无处安放」的形容词适合用青春期的自我感动,却并不一定真的符合事实。早在2013年,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报告就指,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9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这一比例已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换言之,以中国之大,房屋之多,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没有房子可住。至少,不论位置是哪里,绝大多数国人都在家乡拥有一套住房;在大城市里,纵使房价不断创出新高,绝大多数人仍不难获得片瓦遮头。在房价问题频频成为中国社会之痛的时候,其实「住」的问题,总体仍可说得到了基本解决。
只能说,「青春」有时候并不真的想「被安放」。在一年中除了过年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这些国人的自有住房却大多处在镕置或低效率使用的状态。季鸟式的迁徙,吸乾了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人和劳动力,也令大城市们的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在他们之中,少数的优秀者和幸运儿得以获得真正落地生根的机会,大部分却必须忍受年复一年房价的折磨和驱赶 「逃离北上广」的抱怨年复一年地响起。但最后,他们又不得不「逃回北上广」,因为忍受不了家乡的沉闷、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处处受到掣肘的制度环境、粘稠的人际关系。这一切只能说明,能够安放青春的,从来就不是房子。
「逃离」成潮即危机来临
毫无疑问,有房子的青春是美好的,但没有房子,也从来都不能阻挡青年人追寻美梦。更加吸引青年人的,从来都不是自己蜗居的5平米小天地,而是大城市所能从事的那些最新潮、最顶尖的公司和行业,是听到和看到各种各样奇异的想法、奇特的牛人,是可以方便轻松快捷地找到一份新工作、收到全球各地的速递,甚至是无所事事的时候也能喝到一杯醇香的咖啡,遇到一家可以停留的书店。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国青年的「中国梦」。
所以,只要产业竞争优势、个人发展机遇、文化教育资源、成熟公平的市场机制等等资源汇聚在大城市,只要大城市仍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只要中国的青年人仍拥有理想与追求,人们都将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城市。因此,无论房价如何飙升,房屋如何限购,很多年轻人们仍会发现,大城市是他们顺应青春召唤的唯一选择,在大城市落户与扎根也成为了唯一的梦想。
只不过,青春会消散,激情会退却,青年人单纯的梦想与追求,最终也会逐渐变成单调的消磨,没有梦想与青春的城市也注定会停止更新,开始老化。所以,当越发高耸的房价门坎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时,一个城市也就开始衰老。房价可以象徵着机会,象徵着财富,象徵着希望,也可以象徵着隔绝,象徵着懒惰,象徵着绝望。因此,在房价持续飙升,限购不断加码的今天,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一旦年轻人开始将「逃离」当做理所应当,一旦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所谓的「安稳」与「小确幸」,一旦城市停止了包容的动力和自我更新,那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才真正走到了危机的边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