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绩,永远都是评估执政党能力的重要指标,经济好了,可以巩固执政地位,经济差了,分分钟面临下台。而对于蔡英文来说,经济低迷是心头之痛,重振台湾雄风成了头等大事。
继推动新南向之后,蔡英文拼经济又放大招,其一是宣示针对多项产业筹组「国家队」,包括半导体、面板、影视、离岸风电,总预算预估高达逾7000亿元新台币。其二是推动「扩大内需加强投资台湾计划」,涵盖轨道、绿能、水环境、数字四大项,内容包山包海,投资规模达到一兆元。不管是从台湾的经济体量还是台当局的财政能力,1兆元乃至7000亿都是大手笔,令人眼前一亮,甚至开始憧憬重回四小龙巅峰。
台湾效仿只是喊口号
事实上,产业「国家队」战略已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实施,如韩国为沖刺半导体产业组成国家队 「半导体希望基金」、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大陆的IC产业联盟 「国家集成电路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并且,日韩陆的战略效果都是杠杠的,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世界一流,而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则强势崛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英文效仿这种模式情有可原,且有秩序、有计划、企业抱团政府协助下进入一个市场往往事半功倍。不过,「国家队」战略并不适合所有的产业,要根据台湾产业的优劣势来取舍,一窝蜂而上恐是倒钱落鹹水海。比如台湾半导体,有台积电这样类似「国家队」的企业,其实不必再组「国家队」,面板也一样,岛内拥有几大企业,加上鸿海已併购夏普,不仅内部竞争力强大,还成功引进了技术。相较于「国家队」,这些产业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扶持,更需要政府架设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平台,令企业有走向世界的渠道。
另外,韩国也好,日本也好,大陆也罢,产业政策从前提评估到具体制定、实施,到最后的服务和目标,都有详尽的计划和步骤。相较之下,蔡英文的「国家队」除了牛气哄哄的名字和令人咋舌的投资,既没有框架,也没有具体的推动策略,更没有全面的配套措施。除此之外,产业「国家队」也好,兆元刺激计划也罢,投资巨大,但钱从哪裏来不得而知,想必当局也还没考虑。简而言之,蔡英文的「国家队」仅仅是流于口号的宏图大计,仅此而已。
排斥大陆 两岸没啥可谈
事实上,这已不是蔡英文政府第一次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此前的新南向政策,又是几亿人的市场,又是成本优势、产业优势,但至今仍是虚无缥缈的计划,当局没有退出详细的推动计划,企业更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切入,成立的新南向办公室犹如吃空饷。回看蔡英文上台以来的经济政策,毫无章法可言,更是没有一项获得好的效果。除了新南向,一例一休至今仍争议难除,观光产业的小打小闹更是不值一提。也难怪有舆论直言,蔡英文操弄意识形态是把好手,拼经济却如小学生。
不过,蔡英文在摆脱大陆、切割大陆上面,倒有死牛一边颈的趋势。除了提出新南向试图取代大陆之外,ECFA临时任务小组已被悄悄撤掉,在此情况下,两岸经贸谈判及官方往来恐无限期陷入停摆。加上说好的两岸监督条例,仍在立法院静静躺着,服贸、货贸自此走入历史。
放弃占出口4成比重的市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自寻死路。但蔡英文此举在意的不是市场的丢失,而是能降低对大陆的依赖,来换得对抗大陆的筹码。不过,蔡英文似乎还未弄明白,一中既是台海问题,也是国际共识。在与东南亚国家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新南向就是一张白纸,不但换不了当地的响应,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纠纷、政策抵制等麻烦。这不,柬埔寨就点明,欢迎台商投资,但「一中」原则是前提,打脸啪啪响。
其实,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台湾来说,不管如何转型和刺激,市场都是关键一环。如果市场一再萎缩,企业、产品再有竞争力都于事无补,而经济与政治在目前显然无法分开而谈。因此,蔡英文无视癥结所在,撒大钱大搞建设,势将沦为台当局撒钱营造景气复苏假象的工具,最后都是白忙一场,还不如趁早回到一中核心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