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长的焦虑谁来解?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3月06日

  “全面二孩”政策已实施一年,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1750万,相比2015年增加了100万左右。

  在政策实施前,有关专家曾预测,在经历了长期实行的以“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为主的政策后,一旦放开“二孩”政策,长期积压的生育“势能”,将造成大量家庭生育“二孩”,在未来的5年内形成新的生育高峰。

  这项政策出台前的2013年底,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对全国29个省份63000名20—44岁的育龄妇女进行了生育意愿调查。基于调查的研究预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全国出生人口大约会每年增加200万人。可见,即使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每年实际增加人口仍比此前的预测结果少了100万。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目前60%的适龄家庭不愿意生育“二孩”,主要的顾虑在于经济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认为,很多家庭不愿意生育“二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养育成本太高。不仅体现在家庭经济压力增加,还反映在时下社会更加注重养育质量,为养育孩子投入的教育、照料的成本更高。

  如何解除家庭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今年2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第三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上透露,我国正在考虑对家庭生育“二孩”采取鼓励措施的可能性。

  今年两会,王广谦带来了一份有关学前教育的提案。“在‘二孩’政策遇冷的情况下,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能使年轻家长的经济压力得到更多缓解,有利于‘全面二孩’政策更有效实施。”王广谦说。

  在王广谦看来,“二孩”压力反映在教育上,家庭首先面对的就是孩子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尤其是不少“80后”“90后”年轻父母尚没有足够丰厚的储蓄,孩子的“教”和“养”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让大多数年轻父母面临更大挑战。

  王广谦建议,学前教育可借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学前教育的比重,明确学前教育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占全部教育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比例,核定学前教育生均拨款定额,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定额,从根本上保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稳定性,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长远可靠的制度化的财政投入保障。

  王广谦还建议,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财政资金分担机制。他说,中央财政应优先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更加短缺,家长经济压力更大,更需要国家雪中送炭给予政策扶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必须补上这个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第一步。”

  王广谦建议,在义务教育政策的保障下,国家应当确立以公办为主,公办和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园体制,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面,同时鼓励发展民办优质幼儿园。“既要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又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开办幼儿园,增加资源供给。”王广谦说。(本报记者 施剑松)

上一篇: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下一篇:为教育发声,委员们准备好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