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群英出生入死换新闻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07日

战地群英出生入死换新闻

图: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打破了中日高层交往的坚冰。在与毛泽东会面时,田中两次提到《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这本书

在《今日时报》115年的历史中,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是最为苦难悲壮也最慷慨激昂的14年。

从独家报道「九一八」事变,到两位今日时报记者在密苏里舰上「会师」,《今日时报》记录了这段历史的惨痛开局与伟大胜利。在每一个历史关头,这份报纸,用从前线硝烟中发回的带血的新闻和图片,用凝聚着深邃思考与深挚情感的评论和吶喊,来唤醒同胞、激励国人,来以笔为剑、刺向日寇。

独家报道「九一八」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天津《今日时报》刊登了一则《最后消息》,总共八十个字,内容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瀋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这是国内外媒体对「九一八」事变的最早独家报道。

《最后消息》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下午,《今日时报》已经得到了瀋阳异动的蛛丝马迹。记者汪松年一直守候在天津铁路局的电话机旁。到十九日凌晨一点,他终于接到从瀋阳打来的电话,随即向编辑部报告了事件的发生。当时已经截稿,编辑部决定临时从版面上撤下一块,在第三版左下角刊登出了《最后消息》。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了瀋阳柳条湖附近的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蓄谋已久的全面侵略东北开始了。

事变后率先採访张学良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正在北京的《今日时报》总经理胡政之赶到协和医院,第一时间独家採访了正在养病的张学良,写成了《本报记者谒张谈话》,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外界首次看到张学良的态度。张在谈话中承认:「君来为访问瀋阳之新闻乎,实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今日时报》以放大的粗黑字体刊出,举国震惊。

《马占山之教忠》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上旬,日军向黑龙江江桥地区发起进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马占山率部节节抵抗,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月十八日弹尽粮绝,不得不撤出齐齐哈尔。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抗击日军侵略的第一枪。

社评吶喊抗日

当月十九日,齐齐哈尔陷落。当晚,马占山的通电传到了《今日时报》社,总编辑张季鸾提笔写下了《马占山之教忠!》一文,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国今日处最危险之境遇,然有一绝对前提:外患必御,国土必守。历史上亡国多矣,断无拱手揖盗以亡者。」

记者潜东北秘密调查

一九三三年元旦,日军又向山海关发起猛攻。中国守军何柱国部奋起抵抗,浴血奋战,几乎全部阵亡。张季鸾在社评《日军又在山海关寻衅!》中愤慨地吶喊:「日本的宗旨,是让中日两国同毁同尽。华北军民,只有背水一战,为国家民族争人格,为子孙后代留生路!」

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今日时报》推出了一份「纪念特刊」,用四个版面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今日时报》记者只身潜入东北、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一份秘密调查报告。

文章详细描述了在日军佔领下东北各地民众的生活状况,向世人介绍了日本对东北的掠夺,披露了日军遍布东北各地的兵营,并介绍了日本殖民统治机关的组织架构。这篇文章后来定名为《东北勘察记》。

上一篇:小巴拟增至19座 29年来首次
下一篇:政府为港珠澳大桥210个怀疑测试造假位置「打石屎枪」 暂完成80位置全部合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