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刚来香港的时候,十分锺意香港五颜六色的纸币,觉得这些纸币代表一种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感,与香港的城市形象合衬得恰到好处。在港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居然同时通行三套纸币 一套由丰发行,一套由渣打发行,还有一套由中银香港发行。
笔者有点纳闷,这三家发钞行,究竟哪家是老大呢?哪家承担央行的角色呢?若论业务规模,丰是香港银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若论央行角色,却是三家发钞行平起平坐 哪一家都不是央行。
金管局只实行部分职能
原来,由于历史上的殖民地角色,香港的央行职能被拆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是发钞权,二是金融市场的管理监督权。香港在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45年出现第一家银行:东藩汇理银行,原名西印度银行,1846年东藩汇理银行开始发行钞票。其后,印度伦顿中国三处汇理银行(即有利银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即渣打银行)、呵加剌汇理银行、香港上海理银行(即丰银行)及印度东方商业银行相继开业和发钞。
翻查资料,这些银行有不少共通点。第一,银行名称多数有汇理二字,表示银行以「汇兑」和「理财放贷」为主要业务;第二,除了丰银行以外,其余五间银行的名称都与印度相关,证明早期香港银行离不开印度商人的资本;第三,除了丰银行由本地外商在香港注册成立,由港府授权在本地发钞以外,其余五间银行都透过英国皇室颁授的《皇家特许状》在香港发行钞票,把银行总部设于英国。
而香港银行业监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裏相对空白,直至1964年港英政府制订并通过了《银行业条例》,情况才有所改善。同年,香港银行业监理处成立(现为金管局一部分)。目前,香港的金融市场监管主要由金融管理局(1993年成立)负责。
让发钞行承担更多责任
目前,香港的三家发钞行中,只有中银的总部位于香港,渣打及丰总部均位于伦敦。发钞行在银行形象、资金成本方面均有不少优势,但总部却不在香港,多少有得了利益不付代价的嫌疑。政府也理应为香港争取应有的利益,让发钞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毕竟,如果今天政府将香港发钞权拿出来竞投,相信发钞权会是很多大财团争相抢夺的「唐僧肉」。
刘佳玲 (栏目逢周三、五、六刊出)
下一篇::人币国债1万入场 息率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