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经济刻不容缓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12月18日

  周彤

  持续半年的修例风波无疑对香港的民生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一方面,特区政府必须尽快止暴制乱,以免对市面的冲击无限扩大,同时加紧扶持受影响的行业和商号。另一方面,亦须拿出长远的对策,解决房屋等老大难问题,真正为民解困。

  港经济面临内忧外患

  当前香港经济还面临内忧外患。随暴力冲击,本港10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按年急跌24.3%,当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销货价值按年急跌近43%,跌幅最大;服装以及鞋类、有关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急跌37%;药物及化妆品、百货公司货品也有逾30%跌幅。这主要是暴力事件令旅客却步,同时也打击本地消费情绪。伴随这些情况的是结业潮和失业潮,旅游、零售首当其冲,基层民生多艰。对此,业界已有许多救亡举措,例如放无薪假等。另外,特区政府亦早已推出四轮共250亿元的纾困措施,因应情况协助企业和市民渡过难关,当中有撑企业、保就业举措,包括豁免政府收费、减免水电收费、提供专项基金、提供信贷担保、增加工程项目、提供再培训计划等,另外亦有纾民困措施,例如宽免税务、派发津贴、提供补贴等。另外,民间方面,李嘉诚基金会于早前宣布,捐出10亿港元「应急钱」计划细节,第一期「应急钱」计划先动用2亿元支援中小企业渡过时艰。这些纾困措施都可解燃眉之急。

  解决房屋问题

  对于一些老大难的民生问题,例如房屋,特区政府也不能鬆懈,因为这是解开市民心结,稳定社会的途径。其实,今年10月的施政报告,特区政府已推出运用《收回土地条例》和其他适用条例,收回三类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营房屋(包括公屋、「绿置居」、居屋)及「首置」和相关设施发展。据悉,目前已知会收回的私人土地约700公顷,预计其中400多公顷会在未来5年收回,远多于过去5年收回的20公顷。香港一向存在住屋难的问题,很多青年苦无栖身之地,只能寄望于公营房屋,可是现时轮候公屋3年承诺落空,一般要轮5年才有望上楼,私人市场租金昂贵,即使居住?房也所费不菲,要想自置物业,就更是难于登天。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寸金尺土,如今,特区政府加大力度收回私人土地,增加土地供应,无疑是改善民生的积极举措,应该予以肯定。可喜的是,地产商亦积极配合,透过捐地、借地纾缓土地供应的不足,例如施政报告公布前,新世界已表示欲捐出300万平方呎农地兴建公屋及社会房屋,上个月,恒地又提出借出锦田江夏围的土地供政府兴建2000间过渡性房屋。而不要忘记,去年施政报告提起的「明日大屿」计划,也构筑了美好愿景。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上下一心,贡献力量,必能有更多的方法增加土地供应,使更多普罗大众可以安居。

  有了土地,特区政府还要加紧建设,一方面可及早为市民提供居所,另一方面,当前市道低迷,如果增加工程项目,也有助纾缓失业问题。而半年来道路遭破坏,设施受损毁,市民文娱康乐活动大受影响,特区政府亦须批出这方面的工程,加紧抢修,使整个城市恢复活力。

  当然,改善民生经济的前提是要尽快停息暴力,恢复社会稳定与秩序,否则所有的努力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上一篇:中国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新高地”
下一篇:如何看待6%的经济增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