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不断总结改善新上市制度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5月08日

【财经观察】不断总结改善新上市制度

新上市制度实施一周年,港交所昨总结指,期内共有40间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包括9间生物科技公司和2间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融资额累计超过1500亿元,佔了新股集资额超过一半。正如港交所所言,新制度是25年来最大上市改革,支持香港逐步发展为生物科技及创新公司摇篮。

新经济股是未来新股主要来源,谁错过这批「独角兽」,谁就肯定会不进则退,落后于人。就似美国股市所表现般,当由传统工业股组成的道指近期已见高位横行,而由新兴科技企业组成的纳指则继续节节上升,正好反映了市场对何者投下信心一票。此所以,为了争夺新经济股,不同地方都争相改革上市制度,由星洲到内地皆然。事实证明,港交所引入新制度是正确无误的,否则,不难想像,来港IPO数字不单将大削一半,再难保住全球最大新股市场宝座,而且货架上的新选择无以为继,长远更恐影响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然而,新上市制度作为全新产物,经过一年时间的运作,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并非讚好的反馈声音。举其大者,莫如批评新经济股动辄「潜水」,为投资者带来损失。的确,两只大型同股不同权股份 小米和美团,截至昨日收市,便分别较招股价低了两三成,最低位计更一度跌了四成;其余的新经济股,绝大多数都破底收场,至少尚未浮上水面;生物科技股较多录得不俗升幅,但个别也有下跌五成之多。当然不能将股份升跌与新上市制度的优劣挂钩,甚至批评新制「呃钱」;毕竟,投资有风险,没有任何一只股份可以保证只赚不赔,新经济股亦然。交易所的角色,乃是做好把关工作,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真确合规,成交能按秩序完成等;至于投资决定,则由投资者自行作出,包括自行承担风险。饶是如此,有鑒于新上市制度跟以前不同,把关方面始终相对宽鬆,尤其是不设最低盈利门槛,故新经济股上市时往往未有钱赚。所以,有关方面宜有针对地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多向市场解释投资新经济股的风险与回报关係。

展望未来,新上市制度还将迎来新挑战,就是纳入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下,如何更好合作及监管。预料在两个月后,同股不同权企业便将纳入「港股通」,另外「新股通」日后一旦开行,新经济股亦终包罗其下。届时,怎样确保市场的运作顺畅?进一步言,如何加大境内外新经济股来港上市的吸引力,将香港打造为区内新经济股的上市首选地?昔日阿里巴巴的捨港投美,不必讳言是港市场之痛。怎样用好「一国两制」及香港金融业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为新经济企业提供优良的集资平台,另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及更优质的投资选择,香港应该要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港交所锐意推行新上市制度,做法值得各界肯定。为了更好迎接新时代,新制度亦须不断总结检讨,配合新投资环境作出新的改革改善和优化,这包括了新开放与新监管。唯有如此,才可持续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大湾区战略的落实。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财经观察】不断总结改善新上市制度
【财经观察】不断总结改善新上市制度
上一篇:移动支付时代,人民币改版为何仍牵动人心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