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以来,决策层连番喊话,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切实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力度之大为近年来所罕见。而中央的良好政策能否在实操层面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说将取决于完善市场制度,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加以解决。
解决融资问题成决策重心
可以看到,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正成为从中央到各职能部门当下的决策重心。先是习近平主席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将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并要求逐步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李克强总理随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主要商业银行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要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之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具体指标。他表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佔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决策层和职能部门的配合一气呵成,相当默契。
对比已有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央拟定的这一目标,对于解决民企融资问题的力度非常之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总额约为30.4亿元,佔据企业贷款比例约为1/3。三年以后,民企融资将佔据半壁江山,无疑是一重大的进步。
市场环境和制度需保障
决策层下决心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除高层喊话外,政策连番出台,力度前所未有。但如何在实际操任层面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说,需要营造公平的市场化环境来加以配合,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得到保障。
无独有偶。司法部部长傅政华11日表示,司法部将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包括确立民营企业「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全面保护民营企业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他亦提到,要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政府投资资金,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通过立法防止政府随意违约毁约、「新官不理旧帐」等问题。推动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範性文件。打破各种「捲帘门」「玻璃门」「旋转门」。
打破刚兑 建立市场化机制
在决策层千方百计解决民企融资难之时,也必须看到,内部实行业绩考核的银行,之所以愿意把贷款优先放给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因为有国家信用作背书。正是由于国家刚性兑付的存在,令到银行并不关心国有企业具体经营状况,也不太担心其盈利前景。因此,要使得银行真心实意贷款给民营企业,就必须打破刚兑,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的贷款机制。
只有打破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或明或暗的刚性兑付,才能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真正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等市场化指标来评估风险,确定贷款对象,而不是根据对方能否获得国家刚性兑付,而将贷款一味投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
也必须看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心存顾虑,对呆帐的担心是制约民企融资的瓶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对民企无原则地实施救助,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化的标準来厘清哪些企业应当获得资金支持。其中,既要防止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沦为政策高压下违心地完成任务之举;也要切实防範以扶持民企之名实施新一轮利益输送,将本已不宽鬆的资金用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行业上。杜绝上述现象,只能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採取市场化的手段,别无他法。今日时报记者李颖
下一篇::股东疯狂减持吓坏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