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挤水分:把注水GDP扼杀在摇篮中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21日


作者:朱达志

各地为什幺不能自己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之类现象,先行扼杀在地方统计工作的 摇篮 之中呢?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因为GDP上报数据不实, 主动挤水分 。截至目前,已有辽宁、内蒙古、天津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承认本地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或是主动核减财政经济数据。其中,辽宁承认GDP造假较早,而内蒙古和天津对GDP 挤水分 ,则是最近刚刚发生的事。

去年1月,辽宁省时任省长陈求发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该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也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有水分。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又传出消息,将把滨海新区2016年的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

地方为何要为GDP 主动挤水分 ?有媒体认为,是因为中央决定将于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才促使这些地方主动调整了GDP数据。

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中央近几年来加大了对GDP造假的监督力度。去年年初,辽宁 主动挤水分 ,就是在中央巡视组 回头看 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号 侠客岛 的说法很明确: 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 而2017年底,《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 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从中也不难看出天津要对GDP 挤水分 的决心。

各地所谓 自曝家丑 主动挤水分 ,当然是因为 有压力 。既然如此,各地为什幺不能自己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之类现象,先行扼杀在地方统计工作的 摇篮 之中呢?

说白了,还是原先不端正的政绩观念在作祟。虽然这两年,已经出现了逐步淡化GDP对政绩影响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 以GDP论英雄 的思维惯性,仍然遗留在相当多领导干部的脑子里。很多地方考核干部,还是习惯于看他任上的数据是否 漂亮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神仙数字 自然会层出不穷,而各省的数据,自然也会被地方数据层层堆高。

在重要统计数据上造假,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本质上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更是涉嫌犯罪的严重行为,需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统计局也明确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者实行 一票否决制 。因此,对地方制造假数据虚增GDP行为,有必要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让他们承受相应的代价。统计造假是一场博弈,如果风险小于收益,那幺造假就变成了一项 可以做的买卖 。这样的非法 买卖 ,必须遏制。

上一篇:人币兑一篮子货币总体平稳
下一篇:国际持有人民币意愿升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