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是中国金融主基调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2月13日

流深

继春节前上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之后,央行在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再次调高SLF(常备借贷便利),并同时调高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这一系列动作很快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变相加息」、「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并引发市场对2017年楼市和市场流动性的忧虑。年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债市、大宗商品等市场皆出现幅度不小的下跌。但很快,官方媒体新华社及央视等先后发布报道,澄清此次上调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上调的关系并非必然;报道还指出,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仍会很谨慎,不会贸然采取大的动作。

连续上调货币市场利率

那幺,如何解读央行连续上调货币市场利率?究竟这是一次浅尝辄止的试探,还是市场恐慌下的误读?

客观来看,近期内地经济的表现,确实为加息可能提供了想像空间。首先,自去年底美联储加息之后,内地资金外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看空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不断增加。为了缓解资本外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加息无疑是最好的政策选项。其次,随着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和商品市场的回暖,内地正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5%,创下2011年9月以来新高,环比上涨1.6%并连续6个月正增长。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呈现扩张态势,2016年全年同比上涨达2%。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与乐观态势。近期公布的制造业及服务业PMI已连续6个月呈现扩张态势,显示经济持续向好;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8%的表现,亦是内地经济十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回升。以上情况的出现,都为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制造了时机与可行性。

但同样也没有人怀疑,眼下的内地经济状况,绝非加息的合适时机:经济回暖的势头刚刚萌芽,基础仍旧十分脆弱;内地楼市泡沫在经历了去年初的一轮暴涨之后,其中的风险亦再次放大;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实体经济的缺血状况仍在加剧。此时若贸然出台加息这样的「重拳」措施,内地经济难得的良好势头必将遭到毁灭性打击。正如节后市场对「变相加息」信号的巨大反应所显示的,此时的市场远没有準备好迎接「加息」的可能。对此,央行应是心知肚明的。

防风险就是稳增长

其实,正如去年「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指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中央已多次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2017年的政策走向,「防範风险」或将摆在比「稳增长」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内地多个部门正在近期不断出手,努力清查和化解有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今年1月,央行就高调进驻三大比特币平台,清理了部分违规业务,并对平台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警示;银监会则在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部署中强调,将严控包括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互联网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等在内的7大风险;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近期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将严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以及洗钱、地下钱庄、网络传销等犯罪,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多个中央部门的连续行动,除了说明中国经济的风险因素不容小觑之外,亦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今年金融工作的主线正是「防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此次采用货币工具进行「精确式加息」的根本目的,除了继续向市场释放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信号之外,就是为了抑制资产泡沫,进一步防风险和去槓桿。可以预料的是,在十九大召开之前,「稳」字当头、「防风险」仍将是今年中国金融工作的主基调。

上一篇:成立业委会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下一篇:保外储还是保汇率不是简单的选择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