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索实施“精准思政”模式,擦亮“思政名片”,努力做到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评价精准,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力提升育人水平。
精准“画像”,因人施策。将精准识别学生个性需求、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作为“精准思政”的基础,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精准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及研判,督促指导高校领导班子和思政教师队伍深入学生群体开展沟通交流,近距离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拓展“互联网+思政”内涵,加强高校“易班”建设,推动全省150余万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数据实现可视化呈现、可量化测量、可归纳提炼,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获得大学生“知、情、意、行”图谱,并将其精准用于思政育人全过程。
精准“供给”,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思政课“供给”,引导教师在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突出“立体化”,推进实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小组研学,开设“创新意识与本领”翻转课堂,将课前调研和课后反馈紧密结合,实行全链条式的教学设计,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频共振”。突出“全员化”,实施思政课程“十百千万”计划,着力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突出“校本化”,引导高校结合时代特征、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将思政课与学校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让思政课程和学校特色“同轴共转”。
精准“教学”,因时而化。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立体化思政课教学平台,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踩准时代节拍、唱响时代旋律,坚持把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作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深入展示中国之治、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大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如西南财经大学打造“新财经视域下的爱国情怀”线上教育品牌,推出“疫情防控之中国责任”“‘疫’战中的家国情怀”“‘疫’战中的中国自信”等系列课程,获得师生好评;四川农业大学推出“强农兴农—乡村振兴”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和“走在‘乡村’的大道上”等思政实践课,让思政课教学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精准“评价”,因事而新。适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构建省委主要领导带头、省委常委联系、省级部门负责人全员参与,定期进高校讲思政课制度,打造党委领导、部门支持、社会关心、高校主责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考核评价“杠杆”作用,构建以过程为核心、效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调动学校抓好思政工作、教师上好思政金课、学生提高思政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并与高校绩效拨款挂钩,压实高校主体责任,增强学校抓思政工作内生动力。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指导高校修订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办法,将思政课教学情况和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积极引导教师加强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大力推进“智慧思政”建设,精确分析教学过程,精准研判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深化师生互动互促,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下一篇::江苏省着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