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增加趋势和教育发展需要,积极构建“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努力挖潜增效,增加师资供给,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坚持县域挖潜,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整合县域有限编制资源,鼓励各地优先立足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加大教师编制挖潜力度,打破学段、校际、行业间壁垒,不断优化教师编制结构。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县级层面管理总量、教育部门统筹分配,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效率和人事管理效能。常州市武进区设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全区教师人事管理,将全区8078名教师人事关系全部转入教师管理服务中心,改革教师调配模式,整体推进各类流动:积极推动“编制余缺”的教师流动,即超编学校教师向有空岗的空编学校流动;积极推动“学科余缺”的教师流动,即根据各校学科余缺情况,将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按规定程序流动,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实施“新教师精准配置”,即根据学校空编和学科间教师余缺情况,按“均、准、优”原则调配新招录教师,有序配置教师资源。
开展市域调剂,提高编制使用效益。2015年,出台《关于加大对流动人口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的意见》,明确各省辖市在以2012年底事业编制统计数为基数实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所辖县(市、区)在校学生数和教育发展需求等因素,统筹调剂教职工编制,盘活用好存量,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各设区市打破区域壁垒,根据各县(市、区)核定的教师编制和生源情况,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调剂教职工编制,实行全市教育一盘棋,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盐城、淮安、南通等地通过加强调剂,较好地解决城市学校“无编可用”、乡村学校“有编不用”的问题。
推进省级统筹,保障区域周转使用。在省级层面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专户,用于补充随迁子女人数较多、教职工编制严重短缺且难以通过县域挖潜和市域调剂等方式解决的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周转编制不计入使用编制地区的事业编制总量,使用周转编制的教师为正式在编人员,执行所在地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待遇保障,所需经费由所在地区负责保障,有效缓解了中小学的教师用编需求。积极探索试点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办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管理试点。备案制人员统一招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参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当教师编制有空缺时,优先从备案制教师中招聘补充。苏州市通过招聘“备案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生源增长带来的师资配置压力。
下一篇::福州大学四项举措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