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方联动,促进德育网络立体化。完善党政领导—专业指导—学校主体三级德育管理机制,确保全区德育工作整体推进、有效实施。坚持家校协同,建立区—校—级—班四级家委会民主参与、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全区45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探索形成“家长助教”“家长持证”“三会一校”等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大联动、微治理,协同相关部门强化校园内外综合治理,预防和处置校内外欺凌事件,构筑平安宜学环境。
坚持全员育人,促进德育队伍专业化。实施班主任准入制改革,探索形成资格准入、梯度培养、职级管理、优胜劣汰、三级教研的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模式。探索德育“心模式”,落实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开展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建设行动,提升新形势下班主任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建立德育学术年会制度和德育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建设“德育名师工作室”,打造德育名优骨干队伍。坚持教书、育人双线考核,全面落实学科教师“一岗双责”制度,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坚持全程育人,促进德育内容课程化。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引领,对小学、初中、高中德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突出整体德育功能和课程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到课堂主阵地,挖掘提炼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依托辖区内博物馆、青少年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规范和引导学校自主开发具有当地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活动项目,有效开展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的实践教育活动。
坚持自治共建,促进德育管理自主化。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教育学生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礼仪、集体规范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文明道德素养。完善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与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探索“学生校长助理”“学生三级自主管理”“学生校内值日”等有效形式,引导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德育评价多元化。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德育评价,探索第三方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增强德育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引进增值评价方法,研制中小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加大德育在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和地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创新德育评价方式,开展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四维指数”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