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评级后的冷思考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2月19日

流深

12月8日,备受市民关注的北角旧皇都戏院的命运,迎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转折。古谘会在开会讨论后决定,拟将皇都戏院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即「具特别重要价值而可能的话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不出意外的话,皇都戏院将有望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样的条件下得到保育。而在短短数月前,皇都戏院的命运还一度引发市民的忧虑:在今年4月召开的古谘会中,皇都戏院曾被建议评为三级历史建筑,即历史建筑物中的最低等级,亦代表其难以受到充分的保护。此结果不仅遭到部分古谘会委员质疑评级过低,亦在社会上引发皇都戏院可能会被清拆或改建的担忧。此次古谘会对其「一级历史建筑」的评级,可以说暂时缓解了社会上对皇都戏院的保育焦虑。

皇都评一级是大好事

应当说,从目前已经披露的各项资料来看,皇都戏院在建筑、历史、文化、社区联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皇都戏院屋顶的飞拱支架结构设计独特,视觉上亦有相当震撼性,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组织DocomomoInternational就曾在报告中指出,「这幢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例子具有极高的价值,乃因其独特的屋顶结构,而其屋顶上呈抛物线型的混凝土拱架设计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全球戏院建筑中的唯一案例」,给予了皇都戏院极高的建筑评价;在文化价值上,皇都戏院亦曾是战后香港文化繁荣一时、东西方艺术交融荟萃的最佳历史见证人;而从社区价值和历史传承来看,皇都戏院更是在战后北角多元化社区的形成和建设中,扮演过重要的社会角色。毫无疑问,皇都戏院此次获一级评级,对于保护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件标誌性的大好事。

但在欣喜之余,我们却没有理由过分高兴。毕竟,皇都戏院虽获得评级,却并不能掩饰香港保育事业的诸多尴尬处境。

发展与保育须平衡

事实上,若纯以建筑和剧院功能来看,皇都戏院早已荒废近20年,其内部亦多改建为商舖和桌球厅,与普通的临街商舖无异;从公众关注角度看,旧皇都戏院不仅在邻近地区的知名度大不如前,亦很长时间消失在香港公众视野之外。若非此次获得国际保育组织的关注和本港多个民间团体的持续呼吁,相信保育皇都戏院的话题仍只限于小众範围。之所以后来皇都戏院能够重获舆论关注,则是与地产商加紧收购皇都戏院业权,希望将其转变为发展用地有关。换言之,「保育皇都戏院」的诉求,从一开始便是作为「反对发展」的对立面出现的。

这不得不说是与今日香港的社会氛围有关。在今日的香港,「发展」一词已带上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含义,成为新的「政治不正确」。一方面,「发展」几乎预示着土地将被用于修建写字楼、商场,或停车场、私楼,成为普通市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商品」;另一方面,「发展」的背后更隐含着「市民被盘剥」「公共利益受损」「地产霸权」等负面想像。与此相对,皇都戏院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集体回忆」,则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并被塑造成被「发展主义」的「巨轮践踏」的弱势形象。因此,保育皇都戏院的诉求,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对皇都戏院真实价值的了解和欣赏,而是出自对香港「发展主义」的情绪化反对。这也是为何有论者评价,此次皇都戏院评级风波,着实是某些「忽然保育分子」从中作祟所致。显然,这样的「忽然保育」并非真正出自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港人的保育观念和意识从此有了洗心革面的提升。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在早已寸金尺土的香港,尤其是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也是发展土地近乎枯竭的港岛,保育与发展的矛盾如何调和?截至2016年5月,在全港114项法定古蹟中,仅港岛就占据了45项;政府亦已推出「保育中环」计划,限制对中环土地和历史建筑的开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港人历史文化知识的进步,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与皇都戏院有类似价值的历史和文化建筑被列入保护範畴。未来究竟应该如何利用仅有的土地资源?是彻底放弃发展和翻新的空间,不顾一切地保育,还是在发展与保育的利益之间有所取舍,达到新的平衡?这个问题不解决,香港早晚将面临失去发展空间的窘境。

显然,面对上述议题,皇都戏院获得评级,只是象徵着香港保育事业又一个阶段性的开始。时间再回到11月24日。政府当日公布第五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环旧域多利军营罗拔时楼、粉岭联和市场、元朗前流浮山警署和屯门前哥顿军营WatervaleHouse这四座建筑入围计划。希望上述活化计划,能够为香港的保育事业,尤其是平衡发展与保育事业之间的矛盾,提供更多新的实践和思路。

上一篇:中央善意理应得到尊重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