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叶建明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提出了对香港未来的四大期盼。其中,将改善令人揪心的住房问题,告别劏房、「笼屋」列为具体指标,作为四大期盼之首。这点到香港的难点、市民的痛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香港引发极大反响和各界讨论。
中央一直关心香港民生问题,基层港人住房困窘一直在中央的深度关切下。今年「两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韩正专门提出,香港的住房问题需要得到解决,「解决这一问题难度很大,但总要有解决开始的时候。如果一直就这样 最后损害的是香港市民的利益」。
解决香港住房问题难吗?的确难。不同利益的冲突,「土地匮乏」的迷思、原土地政策桎梏、旧法规效率低下,社会分配再分配出现问题,贫富差距悬殊 都导致住房问题成为「烫手山芋」。加上过去20多年政治淩驾于经济民生之上,政府弱势、官员「避难」心态等因素,导致回归24年来,问题积重难返。
其实解决香港住房问题也不那幺难。住房问题,不像大海星辰那样充满未知,需要尖端科技尖端人才,更是完全比不上国家将八亿人口脱贫那样艰难。
香港缺乏解决住房的资金资源吗?并非。香港是个富裕的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 47512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十,高于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政府财政基础雄厚,其中包括每年卖地获得的大量资金。有条件集中财力办大事。
香港缺乏土地吗?如果说缺乏土地是发达城市通病的话,香港谈不上缺地。毕竟,与香港相似的新加坡728平方公里承载570万人,与香港人均土地面积相仿,但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积是香港的一倍,且劏房这样的社会问题并不普遍。
香港缺地建民居是一个「残酷的误会」。社会上对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使用状况算了一笔帐:全港75%的土地属未发展的郊野地区。其中23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佔据土地面积的38%。而全港已发展土地只有大约25%,用作居住的住宅用地,2019年为78平方公里,只佔总面积的7%。
转变思路解决房屋问题
自从中央明确提出,香港的住房问题需要解决后,各方探究根源、建言献策的不少。一种普遍的声音认为,解决住房需要先「解决脑袋」,不转变思路,停留在过去旧有观念和思路上,住房问题绝对是一道无解之题。
转变思路,是解决房屋问题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足够。要解决积重难返的住房痼疾,最重要的条件是责任担当。责任重于泰山,担当尽显本色,责任担当是解决任何困难最重要的「能量」和动力。
责任担当,是对爱国的治港者基本要求。在夏宝龙主任提出爱国者治港者的五条标準中,特别提出要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担当作为。他要求治港者具有战略思维和宏阔眼光,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勇担当、敢碰硬、善作为,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消除影响香港社会政治生态好转的各种痼疾,冲破制约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种利益藩篱,有效破解住房、就业、医疗、贫富悬殊等突出问题。可以预见,中央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必然也是未来问责的要求,也是政府官员每年述职的必要内容。
责任担当,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市民的期盼。治港的爱国者必须是爱民者,将市民放在心上,想市民之想、急市民之急、解市民之困。劏房、「笼屋」是香港的耻辱,住房问题是市民民生关切之首。治港者必须真实体察民情,将心比心。施政不能有花架子,只是口号和「远景」,这不能取信于民。获得民望的唯一途径就是真抓实干,让市民有获得感。
责任担当,更是香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央要求治港者善于履职尽责,有责任心,以对国家、对香港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其位谋其政,专心致志、勤奋工作、恪尽职守。
告别劏房、「笼屋」,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目前社会各界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政府需要借这股东风,拿出有效计划与时间表,让市民看到将会出炉的「麵包」。只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融入行动中,治港者才能无愧于市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下一篇::【鑪峰远眺】中国示範民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