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整合资源促湾区人才双向流动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7月03日

辽宁省政协常委、香港义工联盟常务副主席 何超蕸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域」现实下,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大湾区打造国际创科中心,人才是关键。在人尽其才和自由流动方面,粤港澳应先行先试,在制度规则衔接上争取突破。

推动湾区专业资格互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才高地。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区。广东省闻风而动,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广东将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方面,包括支持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等,助力科创国际化。这些举措体现了广东各城市对人才引进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人才高地,就要建立区内人才的双向流通机制,实现人才自由流通。推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有利于破除专业人才执业门槛,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是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三地政府和民间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已有3700多人次参考、2800多人合格。以建筑业专业人士为例,中央政府于2019年11月6日公布进一步扩大建筑业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範围,新措施将延续已到期专业资格,以及让具有香港专业学会会员资格的香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与内地相应协会(学会)会员开展资格互认工作。

三地规则对接待完善

但是,在人尽其才和自由流动方面,粤港澳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三地规则对接仍然不便利,要素流通方面仍存在障碍。按照国家现行职业资格管理体制,职业资格设置、调整的事权在国家不在省。同时,粤港澳三地职业及专业资格的框架準则存在较大差异。内地与港澳存在三种不同的法律制度,而职业(专业)资格均以三地各自的法律法规作为设立依据。因此,互认或单方认可会涉及法律修订,工作难度大。另外,港澳业界担忧资格互认的开放会使竞争加剧、为行业带来冲击,导致推动工作的动力不足。

为加速区域人才融合发展,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三地政府和民间协会要协同工作。首先,粤港澳联手向中央争取政策,加强三地资历框架对接。属中央事权部分,三地综合整理目前人才流动的现状和问题,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反映,在国务院高层统筹决策机制下解决问题。属地方事权部分要用尽用好,尽快推动医师、教师、律师等多个行业的港澳专业人才在广东特别在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便利执业,人才流动通道顺畅后,港澳专业人才提供服务可扩展到广东其他地方。

第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2020年广东出台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实施方案,推进各领域大湾区职业资格认可、构建全面开放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大湾区人才评价融合发展机制等。三地资格认证由「粤方先认」的「单边」带动粤港澳「双边」互认。

第三,促进人才流动,要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用留机制。三地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教育领域的衔接机制尚未建立。大湾区可以研究推行三地通用的「社会保障卡」制度,持卡者在大湾区任何一城市都能获得所需的社保服务。

第四,要加强香港与内地培养人才的双向互动,鼓励内地名校到香港办学。香港多所大学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但香港尚未开放内地教育机构来港办学。特区政府要开放让内地名校来香港办学,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研究引入内地办学机构到香港开办中小学,从基础教育做起,在教育体制和课程方面积极探讨,共同推进两地教育融合,让香港的下一代有更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读者来论】自己赖嘢害员工 苹果真係无良
下一篇:【热门话题】谷针须提升市民接种信心

分享到